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11日星期三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刘云山在官方媒体撰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02年12月11日 10:18

  中新网12月11日电 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规划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方向。今天官方的人民日报在其理论版刊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的长篇文章,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问题进行阐述。

  刘云山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文章并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本网现将刘云山文章转引如下——

      

  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刘云山

  十六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再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既以先进文化为基础,又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和伟大代表。如果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在21世纪继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重在建设,正确处理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保护和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与反批评,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大胆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同时,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形态复杂纷纭,不同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总体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主体,引领和整合着其他各种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必须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品位和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绝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在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首先,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整个文化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发展开拓了广阔天地。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论推进文化建设,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论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和实施符合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方针政策。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努力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在当代中国,是不是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社会的前进方向,是否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看是否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文化领域各项工作,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加以纠正。

  第三,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这个民族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亿万群众和无数英雄豪杰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世世代代加以继承和发扬。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行为。弘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考验,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祖国的美好未来。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贵在坚持不懈。要从青少年抓起,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选择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历史教育,使全体人民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业绩,从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要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时事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继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而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经济活动中,掺假制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腐蚀人们的灵魂,污染社会空气,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现代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做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要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群众在参与中得到提高,得到净化。综合运用道德教育、法规制度、行政管理和社会舆论等方式,实现个人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营造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理论武器。在人类发展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在这个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回答,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化解。马克思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和善于迎接实践的挑战,努力研究回答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努力形成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克服社会上存在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忽视和偏见,形成像重视自然科学一样重视社会科学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和改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文科教学与教材,把素质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文理科的交叉与渗透,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努力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建立起人才健康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有关人员进行重大项目或课题攻关。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对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进行奖励,为他们提供成果转化的渠道和条件。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瞄准学术发展前沿,创作学术精品,推动理论创新。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科学研究中,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名逐利,努力做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发展文化公益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国家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努力降低其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不断增强自身发展活力。要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要完善和落实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群众的文化消费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到2005年,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5500亿元。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盯上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如果不抓紧发展和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总体实力,很难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就会给国外文化产品进入我国留下巨大空间。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保证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探索建立体现文化特点、适应法制建设总体要求的政策法规体系。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整顿市场秩序,探索建立传播健康精神文化产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步骤、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探索建立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抵制腐朽文化,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

  文化既具有一般行业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特点,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正从事着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孕育和发展与这个伟大事业相称的先进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呼唤。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平凡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离不开思想的解放、价值观的更新和科学文化的推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党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中华民族文化以深厚的东方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江泽民提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六项主要任务 (2002-11-08 10:20:50)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