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反弹 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巩固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10日 08: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反弹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巩固

  -编者按

  中国10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颇受关注。因为进入9月以来,显示经济企稳的信号不断增加。如9月份进出口规模达到34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态势能否得以持续和巩固呢?

  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给出了肯定的回答。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7%,创33个月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8%,环比上涨0.2%,为5个月以来首次环比回升。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延续了小幅反弹态势,其中核心指标投资和工业增速连续两月反弹,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创7个月新高。专家分析认为,稳增长政策措施成效逐渐显现,中国经济正在巩固企稳回升态势。预计将在第四季度回升至大约8.0%的增速区间,全年经济增长7.5%目标可以实现。

  本专题将通过分析以上经济数据,把握经济趋势。

  实体经济

  投资工业增速连续两月反弹

  实体经济企稳的信号正不断释放出来。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0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7%,环比加快0.2个百分点。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6%,环比加快0.4个百分点。两大指标双双延续9月以来的反弹,进一步确认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

  核心指标全线反弹

  投资的回升在市场预期之内。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4月以后我国加快基建项目的审批步伐,其中三分之二的项目是6月以后批出来的。这些项目批出来后落到实处一般是3到6个月,所以从9月开始出现投资增速加快是不奇怪的。再加上近期国内贷款同比大幅上升,市场资金的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很多项目得以真正地向前推进。

  工业方面,此前一直受制于企业的去库存化进程,增速一度跌破9%。随着持续近一年的去库存化周期步入尾声,企业补库存的迹象开始出现。在企业补库存时,处于制造业上游的重工业往往是最早的受益者。反映在数据上,10月的重工业增速达到9.7%,而轻工业只有9.1%。

  拉动内需的另一引擎消费亦小幅提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月份同比增长14.5%,比9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其中,同比增速创7个月以来新高。

  商务部昨日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国(不包括山东、河南、四川、青岛)家电下乡产品销售6522万台,实现销售额175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分别增长23.5%和18.8%。

  经济回稳态势得以巩固

  “10月份的数据十分关键,是判断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观察节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他指出,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程度明显收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趋于稳定。这种态势能否持续并得以巩固,关键就看10月份的经济数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判断,见到10月份的数据后,可以比上个月更有把握地认为,中国经济在筑底回升,虽然回升很温和。

  作为构成宏观经济体的细胞,企业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江苏中天钢铁是一家年产钢材800万吨左右的中型钢铁企业。中天钢铁副总裁周国全告诉记者,近期感觉来自制造业的订单还是比较平淡,但来自基建领域的需求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环比增幅大概在10%—20%”,目前建筑钢材的吨毛利能达到300元左右。

  “连续两个月的经济增速数据,以及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先行指标,都说明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这一点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筑底并小幅回升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得益于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包括年内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降息,启动了一批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等,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终于显现;另一方面,市场也有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前一阶段大规模去库存腾出了现在的发展空间,去库存后有一个回补的过程,拉动了增长。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数据表明中国的财政刺激措施已开始起效,中国经济在持续的减速后,开始出现复苏的曙光,预计中国经济将在四季度回升,并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出现更高的增速。

  对于接下来宏观政策是否要作出微调,王军指出,当前宏观政策要继续坚持稳健的总基调,有针对性地加强预调微调,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同时,要从长远着眼,力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记者 黄应来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