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反弹 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巩固 (3)

2012年11月10日 08: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食品价格下降CPI涨幅之低超预期

  物价

  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创33个月以来新低。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1.8%,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0月平均计算,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

  10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27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2.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5.8%,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60个百分点,为CPI下跌的最大功臣。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即指出,10月CPI同比升1.7%,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因为猪肉价格降幅较大。

  “毕竟粮食多年的丰收,整体粮食价格涨幅比较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同样认为,10月CPI涨幅较低,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包括肉价在内的食品价格下行。

  “考虑到货币环境略松背景下经济复苏迹象与信心日益明显、猪肉价格企稳略升、资源品价格上涨与租房价格回暖带来非食品价格新涨价因素上升等因素,11、12月份国内物价涨幅或有回升,预计四季度CPI同比上涨2.3%。”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全年CPI同比上涨2.7%左右,年内物价肯定能控制在4%的年初目标之内。

  PPI5个月来环比首现回升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回暖

  作为经济的先行指标,国家统计局昨日同时公布了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环比上涨0.2%,为5个月以来首次环比回升。1—10月平均计算,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7%。

  “PPI数据环比往上走,更多意味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始逐步回暖。”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9月份的出口增长比较快,尽管这一速度难保长久,但考虑到国家一些“稳增长”的措施以及一些项目的陆续推进,PPI可能会止跌回升,在未来呈现出回升趋势。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表示,国内PPI环比在连续5个月负增长后出现上涨,值得引起重视,可能预示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开始活跃。经济学家华生也认为,PPI的数据主要是反映宏观经济增长已经在趋稳回升,虽然PPI还在下降,但幅度已经在大幅度减少。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指出,生产性价格回升主要源于生产性需求的缓慢复苏、企业补库存意愿的增强:10月份国内制造业PMI指数、PMI新订单指数以及PMI采购量指数均已突破临界值,原材料库存PMI略有上升,加之9月份宏观数据表现较好,基本可以确立经济复苏迹象,从而PPI也进入回升通道,全年PPI同比预计在-1.7%左右。

  宽松货币政策有望延续全年7.5%增长目标可实现

  经济学家认为,在“稳增长”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企稳,预计将在第四季度回升至大约8.0%的增速区间,全年经济增长7.5%目标可以实现,而通胀开始走低,也意味着央行有足够的空间来保持整体货币政策的宽松。

  “从全年的情况来看,现在是全年经济的低点,10月PPI数据环比上升,意味着前一阶段的刺激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四季度经济可能出现反弹。”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认为。

  昨日同时公布的实体经济数据均好于预期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数据显示,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同时发电量也出现了大约6.4%的上升,明显高于上月的1.5%。10月份钢铁、水泥以及金属产量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这也与发电量的上升相符,表明耗电更多的重工业开始加速。

  “这些数据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的信心。”澳新银行报告指出,中国的财政刺激开始明显加速并开始起效,而重工业的一定恢复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始大面积开工,大规模投资项目也将渐次铺开,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也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屈宏斌同样认为,系列数据显示国内需求企稳并有所回升。未来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见效,经济增速有望在明年回升至8.5%左右。

  驻京记者 刘晓静

  实习生 陈攀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