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经济战“疫”录:疫情掀起“惊涛骇浪” 专家开出应对“良方”

经济战“疫”录:疫情掀起“惊涛骇浪” 专家开出应对“良方”

2020年03月14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经济战“疫”录:疫情掀起“惊涛骇浪”专家开出应对“良方”
    资料图:企业生产车间。 刘园 摄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经济战“疫”录: 疫情掀起“惊涛骇浪” 专家开出应对“良方”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题:疫情掀起“惊涛骇浪” 专家开出应对“良方”

  ——专访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疫情对中国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怎样影响?海外疫情持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会否对中国经济造成“二次冲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面对疫情掀起的“惊涛骇浪”,开出应对“良方”。

  二季度有望全面复工复产

  “相对而言,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虽略微滞后,但已开始显现”,王军说,分行业看,对旅游、餐饮酒店、交通运输、零售等行业影响最为明显。与此同时,疫情也催生和预示了一些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数字经济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春天,消费互联网全面下沉,产业互联网加速推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将会不断涌现”,王军说,以“在线经济”“非接触经济”等为代表的众多创新商业模式将会发展壮大,并促使传统产业焕新的变革活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目前除湖北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60%左右。国家将进一步疏通物流运输堵点,出台财税、金融、就业等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阶段性冲击不改经济的长期趋势

  “要充分估计疫情所带来的困难,目前预计全年实现经济增长在5%-5.5%左右”,王军说,在逆周期调控政策支持下,在各行各业的主动作为下,今年后三个季度的消费、投资都将出现较为明显的恢复性反弹。

  王军表示,疫情对全年经济运行的影响将呈现阶段性冲击的特征,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也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

  疫情掀起“惊涛骇浪” 专家开出应对“良方”

  世卫组织13日报告显示,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5万例。与此同时,欧洲疫情持续恶化。美国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王军说,当前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人员往来已被迫中断,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这将进一步恶化本已疲弱的全球经济走势,也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二次冲击”。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惊涛骇浪”,王军建议,中国仍然应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更多地依靠内需的激发,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持战略定力,在短期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寻求平衡。

  首先,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从结构上看,应以中央财政的扩张为主,地方财政扩张为辅。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继续通过普惠金融降准和市场化降息等方式,向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引导社会资金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其次,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减少或消除影响购车、出行的因素,改善道路、停车等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替代。

  第三,适度发挥基建投资的对冲作用。王军认为,“新基建”投资计划除稳增长外,应兼顾惠民生、调结构,聚焦于公共服务、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以及公共卫生等补短板领域。

  同时,鼓励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经济”。重点培育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冷链配送、体育健身、移动电商、视频直播等新兴行业。

  王军提醒,当前特别需要警惕和规避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的“倒灌”效应,重视防范和化解重大输入型风险,做好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在外部冲击下的异常波动和共振的应急预案。

  王军认为,长期来看,还是要推进全面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尤其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力,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改善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和消费预期,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完)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