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技术 已在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

分享到: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技术 已在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

2022年11月08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昆明11月8日电 (陈静)记者8日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胡凤益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论文,详细报道了该团队20多年来通过种间远缘杂交创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2年11月5日,胡凤益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试验稻田里观察野生稻。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王崴 摄
2022年11月5日,胡凤益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试验稻田里观察野生稻。 中新社发 王崴 摄

  经过近万年的人工选择,人类把粮食作物从其多年生野生近缘种驯化成了一年生栽培种,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一年生粮食作物生产方式也带来了种子投入量大、水土流失加剧、农机具投入增加、土壤养分流失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平衡问题,胡凤益团队自1996年起致力于研究水稻的多年生化并成功创制了多年生稻技术,在国际多年生作物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11月7日,胡凤益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简报,详细报道了该团队20多年来坚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创新、应用。

  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与一年生稻生产方式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51%。

2021年5月27日,胡凤益(右)在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与农民讨论多年生稻栽培方式。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王崴 摄
2021年5月27日,胡凤益(右)在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与农民讨论多年生稻栽培方式。 中新社发 王崴 摄

  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吨/公顷和0.11吨/公顷的速率增加。截至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惠及55000余农户。

  《自然-可持续性》的高级编辑William Burnside认为“该项研究从育种、农艺性状评价、潜在影响、农户劳动力和收入以及可能的种植范围等方面证明:把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驯化谷物变成多年生范式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完)

【编辑:李骏】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