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并不意外 仍会继续购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并不意外 仍会继续购买
2009年07月20日 10:55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诺奖得主迈尔森: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不宜再增加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虽然中国仍然在增持美国国债,但是短期国债的比例已经加大

  “被动又无奈”、“现实又无奈”,对于中国增持美国国债,很多专家都表达着这样的观点。

  7月16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8015亿美元,与4月末的数据7635亿美元相比,增持380亿美元,是去年11月以来最大的单月增持量。

  在4月份减持了44亿美元后,又转为大幅增持,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态度似乎让人有点意外。

   无奈的选择

  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月度增持额起伏较大,最高的是去年10月份,为659亿美元,最低的是今年2月,为46亿美元。最为引起关注的是今年4月,突然出现了44亿美元的小幅减持。当时引起外电各种猜测。而很多专家认为,减持“不一定就代表了未来趋势”。

  5月份的增持似乎印证了当时的分析。

  “美国国债未必是最好的投资品种,但却是现实的选择。中国这么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能够容纳下这么大量资金的投资渠道。”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给《国际先驱导报》分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胡志浩博士也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购买美国国债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重要性。“外汇储备的功能是要保障对外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美国国债的流动性很好,而且相对安全。”胡志浩说。

  郭田勇认为,5月份的增持量较大,与中国近段时间外汇储备增长有关。中国新增的外汇储备需要投资。“这也是现实又无奈的选择”。

  仍会继续购买

  “只要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不作调整,很难改变以购买美国国债为外储主要投资方式的现实。”胡志浩分析,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逐步放开,外汇由主要被国家持有慢慢变为居民和企业持有,外汇储备主要投资美国国债的局面才会改变。

  他举例说明,日本的外汇储备远高于中国,已经达到了6万亿美元,而其中,官方外汇储备只有9000多亿美元,其他外汇都分散在了居民手里。

  胡志浩认为,现在经济形势并不明朗,投资美国国债仍然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大宗性投资渠道之前,中国还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郭田勇说,“这是很正常的,手中持有大量美元的情况下,买美国国债总比持有现金好,起码有收益。”

  短期国债比例增加

  即便购买美国国债会是长期行为,结构调整却是必然的。胡志浩认为,中国5月份增持的美国国债结构会出现微调,也就是增加短期国债比例。

  美国财政部的报告印证了他的猜测。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中国5月份增持的380亿美元美国国债中,有340亿美元属于短期国债。

  对此,《华尔街日报》分析认为,这一变化是在美元兑欧元5月份下跌7.2%的情况下发生的。市场担心美国政府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而这将损害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价值。

  《华尔街日报》还引述分析师的观点称,这样做是一种预防措施,为了在需要时能够方便地转移资金。

  “中国外储要实现投资多元化,减少美元资产,需要一个过渡过程。新增国债中,短期国债比重加大,可以使操作更为方便。”胡志浩说。

  郭田勇也认为,短期国债灵活性更高,一旦中国发现更好的投资渠道,可以及时向外撤出。

   中国月度增持美国国债额度

     时间  增持额度 持有额度

    2008年10月 659亿美元 6841亿美元

    2008年11月 291亿美元 7132亿美元

    2008年12月 142亿美元 7274亿美元

    2009年1月 122亿美元 7396亿美元

    2009年2月 46亿美元 7442亿美元

    2009年3月 237亿美元 7679亿美元

    2009年4月 -44亿美元 7635亿美元

    2009年5月 380亿美元 8015亿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网站)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