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走出去”适时动不盲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走出去”适时动不盲动
2009年01月28日 08:43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抓住危机中的机遇——

  利用不少国家放松外来投资限制契机

  重点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危机引发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经济新格局,洗牌过程也会使一些国家的产业出现空当。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和蔓延,实体经济濒临衰退,国外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不少国家放松了对外来投资的限制,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适当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开展跨国经营、并购,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是中国企业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去年我国跨国并购和海外扩张逆势前行,较为活跃,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近407亿美元,同比增长64%。从投资主体看,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但央企仍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跨国营销经验相对丰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

  今年应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境外企业,扩大和深化境外资源开发,突出国有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遭逢金融危机,跨国投资依然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国内企业应及时调整国际化战略。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本轮危机的影响还不太大,特别是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四国”发展势头好,非洲、中东潜力很大,可重点投资这些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方式,在国内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领域有所作为,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加紧构建境外农产品生产和物流基地,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另外,继续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蛋糕”做大。

  当然,金融危机水有多深,尚待观察。因此,对外投资合作应注重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主业、实业,谨慎对待金融衍生产品,冷静面对“抄底”的诱惑,充分认识这场危机的本质和长期性。适时而动不等于盲动,把握机会更须严防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对外投资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

  优化政策环境——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

  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制约对外投资的因素,审批环节较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难以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当务之急,是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推促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条例。下放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和项目投议标许可审批权限,统一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管理。

  另一方面,应切实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和监管体系。作为跨国经营的新军,国内众多企业对国外的商业习惯、劳工法律、文化习俗还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还缺乏经验,此类人才也相当紧缺。有关各方应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并督促企业承担驻在国的社会责任,防止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健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境外企业正常经营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在当前的非常时期、非常环境下,“走出去”战略导向应更清晰、明确,政策层面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更好地体现扶持和鼓励,避免一哄而上,加强内外联动。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龚 雯)

【编辑:吴歆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