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从“直通车”到“转通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从“直通车”到“转通车”
2009年06月16日 09:24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港股“直通车”两年前一场热闹过后,没有了下文。港股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成为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市场的新期待。

  借道ETF“转通车”间接投资香港的脚步似乎已越来越快。今年1月,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周文耀透露,港股ETF有望今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5月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六》签署,其中就包括研究在内地引入港股ETF;

  前不久,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出席两岸三地ETF市场发展论坛时透露,港股ETF在上交所买卖的审批工作进展顺利,方案已非常成熟,预期很快便会有进展。

  利好还是利空?

  无论是2007年时呼声很高的港股“直通车”,还是当下稳步推进中的港股ETF,香港证券市场对内地投资者开放,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此前港股“直通车”获批后的市场反应,已经给出答案。2007年8月20日,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获批,次日,天津滨海新区首获批准成港股“直通车”试点区域。消息一公布,恒生指数连续大涨。当时A股市场正处于牛市行情的相对高峰,在市场热情的支撑下,虽然指数上没有过多反映这一消息,但其中“A+H”概念股已经受到不小的冲击。

  一旦香港股市对内地投资者开放投资,资金的分流是必然的。2007年筹备港股“直通车”试点时,就有大量资金抽离A股市场,准备转战香港。但由于当时市场正值流动性过剩,沪深股市投资热情高涨,部分资金的抽离对A股冲击并不明显。但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资金从A股市场分流的利空效应,可能会更明显些。不少市场人士就认为,在当前港股受金融海啸冲击,若在上海发行港股ETF产品,让内地投资者借道ETF投资香港股市,等于变相让A股资金为港股托市。发行港股ETF,或等同于在A股发行便宜的大盘蓝筹股,其对A股将产生扩容与资金抽离双重利空效应。

  不仅如此,内地和香港两个市场的估值,也会在资金的推动下,不断趋于一致,即高估值的沪深股市将会面临下跌。其中,“A+H”股股价对接的趋势,自然更加明显。而沪深股市“A+H”概念股中又以大盘蓝筹居多,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这些个股股价的变动,对A股指数影响很大。数据显示,沪深股市共有57只“A+H”股,这些股票占到A股流通市值约20%,截至目前,57只“A+H”股较H股股价的加权溢价率超过40%。据估算,如果“A+H”股加权溢价率缩小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A股整体估值下降约4%。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内地市场上,早已有不少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开户投资我国香港股市。港股ETF上海挂牌,未必会牵动大量的资金流。更何况,港股ETF推出,也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带有试验性质,规模不会太大,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国际化的前奏

  基于上述分析,香港证券市场对内地投资者开放,对沪深股市而言,应该是一个偏利空的消息。但这种利空效应,仅仅是短期影响。从长期来看,开放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借道港股ETF“转通车”投资香港,或成为A股市场国际化的前奏。

  业内人士认为,推出港股ETF这样的新兴产品,一方面有利于拓展我国内地市场交易品种,活跃市场交投气氛。另一方面,则能够令更多的内地投资者“亲身”体验港股投资,进一步了解香港股市乃至海外市场的大致状况。毕竟,ETF直接挂钩指数,相比购买QDII(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产品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来得更直接一些。引进这些境外市场品种,无疑有助于内地投资者更切身地去关注海外市场。

  不过,目前有不少市场人士担忧,开放渠道投资港股,会因为市场的比价效应,拉低沪深股市的估值,造成A股股价下跌。但这种估值逐步接轨的趋势,本身就是A股市场与香港市场联动性加强的表现。而除了估值接轨,在与香港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的联动中,沪深股市也会学习到更多成熟市场经验,进而不断完善自身市场机制。一旦未来市场真正开放,沪深股市将更具竞争力,内地市场投资者也更容易适应国际化的市场投资。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