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驾临” 信贷资金流向能“审”出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审计署“驾临” 信贷资金流向能“审”出什么?
2009年09月21日 13:29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近日,审计署对“4万亿”投资计划开展了全面审计。此次除了对大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进行摸底外,还将在财政、投资、环保、产业、土地等方面进行审计调查。通过此次审计调查,要严肃监督和查处这4万亿元投资中出现的铺张浪费、重大损失浪费以及其他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此次审计调查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审计署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审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9月16日,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一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审计署人员8月份已经“驾临”该分行,眼下工作已经进展了一半。该人士认为,与以往检查相比,此次审计更加严格。

  缘由:7万亿元信贷资金流向

  在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眼里,这样的审计检查并不意外。

  “7万多亿元的信贷额度,比较惊人。”佘闵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这次检查,主要还是提示银行加强风险控制。

  金融危机爆发后,伴随着中央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启动,各种项目纷纷上马,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突破历史纪录。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达7.37万亿元,是2008年同期2.45万亿元的3倍。

  中央政府的本意,显然是希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保证眼下经济增长,为未来的产业机构转型做准备,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前上马一部分长远来看很有必要进行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

  问题在于,实体经济领域,一方面竞争比较激烈;另一方面,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比较低,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资本本身从逐利性角度出发,不排除有一部分资本,包括政府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一部分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向房地产、股市,或者其他一些金融领域。”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强调。

  中行分析师石磊预计,2009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二级市场等领域,可能有1.2万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信贷资金进入,未进入固定投资领域。其中还不包括短期信贷和票据融资可能入市的数字。

  随着大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国家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受到影响。眼下7万亿元巨额信贷到底流入了哪些领域、进入了哪些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国家自然比较关心,佘闵华说。

  无奈:银监会力量有限

  事实上,包括银监会、银行自身,对银行信贷流向各有其监控方式。

  银行本身包含风险控制部门,但作为企业,银行必须在赢利性和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孙茂辉说,只要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还没有大到要破灭的程度,而且比流入实体经济领域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银行本身对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显然缺乏自我约束的动力。“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是同谋者。”

  即便不是同谋者,审计作用也不容小觑。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时红秀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银行本身也有信息披露的义务,不过,银行自发的信息披露和审计部门调查出来的信息,有可能不完全相同,通过对照,可以加强对银行信贷行为的约束。

  银监会方面,亦十分关注银行信贷流向问题。

  2009年四五月份开始,伴随着票据融资的大幅增长,银监会启动了专项检查,对信贷投向进行摸底,重点是票据流向问题,有无进入股市、楼市成为检查重点。此后,央行牵头财政部、银监会等部委再次对信贷投向进行检查,重点是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

  此外,银监会之前接连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与《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表示严格监管信贷资金的流向。

  即便如此,孙茂辉还是认为,银监会主要关心的是银行业整体系统性的风险问题。即使信贷资金有违规流向问题,但只要这些资金最终可以安全返回,不会引发银行业系统性的风险,往往银监会只会批评、劝告等,对商业银行没有太大的威慑作用。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