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或将征碳关税“中国制造”首当其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盟或将征碳关税“中国制造”首当其冲
2010年01月15日 09:17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碳关税阴霾再次逼近!

  1月15-17日,欧盟将召开2010年气候政策听证会。有媒体报道称,该听证会很可能采纳欧盟重要智囊机构提出的碳关税设想。

  而一旦欧盟决定启动碳关税,中国无疑将首当其冲。

  世界银行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为增加出口拉动就业,纷纷祭起贸易保护大旗,中国已深受其害。在很多专家看来,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

  值得重视的是,尽管德国尚未公布2009年全年出口数据,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已成定局。专家指出,中国很可能将因此面临着更多、更大和更多样化的贸易保护主义风险。

  而一旦实施,碳关税将成为某些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

  -动态

  继美国后,欧盟举起“碳大棒”

  就在全球失意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有专家便指出,可以预料的是,全球气候政治的激烈博弈不会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束而停止,而是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作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被探讨、谈判乃至争执。

  欧盟或将马上采取“单边行动”———启动碳关税。本月15日到17日,欧盟各成员国的环境部长们将聚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讨论失意哥本哈根大会后的欧盟气候政策。

  智囊机构献策

  “欧盟应该考虑对没有采取减排手段国家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征税。”作为欧盟的主要智囊机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在2009年12月底的最新报告中这样建言。

  该智库能源气候项目负责人伊恩霍夫(ChristianEgenhofer)表示:“如果启动碳关税,那么可以帮助欧盟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获得主导地位。”

  据了解,1983年成立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是欧盟重要的智囊机构,对欧盟政策形成有重要影响,其2007年资金来源中的30%来自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的拨款。

  有专家认为,一旦欧盟政策决策者接受建议,启动碳关税,中国将首当其冲:中国出口产品大多仍为低端产品,生产中的碳排放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是碳关税引起的第二轮冲击波了。

  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第一次提出了“碳关税”相关条款,当即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最终并没有马上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据观察人士分析,由于议会内部尚存不同观点,担心一旦实施可能或触发全球贸易战;另一方面也因奥巴马政府希望全力通过医改方案,不愿节外生枝。

  或引发新一轮贸易战

  在美国之后,欧盟面临抉择。

  现在的哥本哈根协议中还没有各国具体的减排数字,根据协议的规定,在今年1月底之前所有国家都必须递交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本月底,欧盟就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归原有减排20%的目标,另一个是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减排目标前提下,加大自己的减排力度———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30%甚至更多。

  伊恩霍夫推测,欧盟更可能选择后者,除了更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30%这个选择背后存在着更深的利益考量。“减排30%是个临界点,减排幅度达到30%,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内的碳价格就可以到达吸引投资资金和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高位。”伊恩霍夫分析说。

  如果欧盟在减排上加码,而其他国家并不跟从甚至选择“减码”,那么欧盟企业势必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就可能选择碳关税,加大在未来的谈判中的力量,来争取其他国家更大的减排力度。”伊恩霍夫表示。

  据伊恩霍夫介绍,欧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讨论研究碳关税。在欧盟委员会内部,环境官员们不时地提出碳关税的可行性。

  但欧盟的贸易官员们对碳关税一直心存顾虑。因为一旦欧盟启动碳关税,受到影响的国家可以以牙还牙,向来自欧盟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可能最终引发国际贸易战。

  -冲击

  中国进出口和GDP将被拖累

  自去年6月份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以开征“碳关税”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引发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可能在环保旗号下推行保护主义的担忧。

  在很多专家看来,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