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七七事变”精神坐标:我们万众一心,前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探寻“七七事变”精神坐标:我们万众一心,前进!

2010年07月07日 10: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为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1937年7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北平。驻守北平的国民党第29军奋起抵抗。图为北平市昌平南口火车站门前等待开赴前线的中国士兵。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新华社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把近一米长的钢铁大刀,陈列在位于北京西南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刀刃不再锋利,银色的刀背有了些许青锈。但,大刀光华仍在,璀璨如昨。

  73年前的7月7日,这把大刀是背在哪一个年轻中国士兵的肩头,迎着侵略者的枪声前进?这把大刀是从卢沟桥的哪一座石狮上方猛然划过,刺进了敌人的胸膛?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这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更是民族精神新的起点。抗战精神凝成了最锋利的大刀,向着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砍去!

  发出最后吼声——“七七”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刀起时,风声赫赫;刀落处,快意斩敌。

  面对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的日军,29军官兵挥舞大刀,打响了全面抵抗的第一战。

  那时,北京城外的高粱刚刚出穗,玉米长出了红缨。在29军132师老兵张可宗的记忆里,中国将士与敌人的血混着雨水,把庄稼地染成了一片红河。

  “明知道要杀10个敌人的话,我们可能得牺牲100个人,但没有人害怕。”90岁的张可宗回忆说。

  这是人们熟知的“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

  侵略者的借口并不重要,“七七”也并不是日本侵华的第一枪。

  从1874年侵略台湾起,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10次针对中国。不计其数的挑衅,日军的铁蹄从中国边境踏至内陆。

  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侵略者的野心昭然若揭。卢沟桥的枪声看似偶然,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历史的必然。

  “‘九一八’以来,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会适可而止,认为国际上会出面干涉。结果恰恰相反。日本步步紧逼,到1935年‘华北事件’后,中国民众已经普遍意识到,除了抵抗无路可走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七七”是中国退让的终点和全面奋起抗击的起点。

  事变当天,驻扎在河间的132师通知官兵:磨好大刀,准备5天的干馒头。

  “仗打了这么多年,即使是长城抗战得了胜,结果还是跟日本人讲和。这一次,我们都觉得没法再退了,非要打大仗不可。”张可宗回忆说。早年丧父的他,还特意托人给老母亲捎去口信:我要上战场了,不要等我回家了。

  中国不能退让。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第二天发出的通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局势:全面侵华的日本大规模向关内运兵,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再不起来抵抗,就要亡国灭种了。

  中国不再退让。

  正面战场的会战一次次粉碎侵略者速胜的迷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挺进敌后,构成了对日军的战略夹击。8年后,中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尊严。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