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去世周年:季羡林雕像落成 欧阳中石忆任继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师去世周年:季羡林雕像落成 欧阳中石忆任继愈

2010年07月11日 15:2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今天两位大师去世一周年

  缅怀文化巨擘任继愈季羡林

  一年前的今天,学贯东西、德高望重的学术巨擘任继愈、季羡林相继去世。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大师走了,精神在,作品在。他们的生活风格,文化人格,道德追求,精神信念,代表着我们文化的本质、良知和精神,是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今天本报特约采访任继愈的学生欧阳中石先生谈心目中的老师,并独家发表季羡林之子季承的祭父文章,以飨读者。

  今天,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先生与其亲朋好友等各方人士在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举行季羡林雕像和纪念碑落成揭幕仪式,缅怀季羡林。

  欧阳中石:任老师走了 精神和作品不走

  黄殿琴

  “虽在意中犹避谈;竟成天限却茫然。”这是去年7月14日那天,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老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任继愈吊唁大厅,为他所敬爱的任继愈老师送别的挽联,寄托着81岁的学生对93岁老师的无限哀思。

  今天,是任继愈先生去世一周年纪念日,昨天一大早,我就登门造访了前天中午刚从济南回来的任继愈先生的学生,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请他谈谈心目中的任先生是怎样的一个老师。

  在电视台做《华夏书苑》栏目时,我因《中华大典》的编撰出版工作,由版协的老领导伍杰的引荐,我对任先生做过多次采访,他德高望重、精益求精、宽厚待人的作风一直是钦佩不已,任继愈晚年一直为《中华大典》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两本巨作奔波忙碌。他每天早上四点就开始工作。当我得知,那时,任继愈先生的一只眼睛已完全失明,而另一只眼睛也只有0.2的视力时,特别感动。尤其是在人心浮躁的风气下,任继愈坚持“不赴宴请、不出全集、不当‘挂名主编’”的学术原则,一生为中华文化的建设和积累孜孜不倦的精神,更让我感佩。与中石先生的谈话就从任老的精神谈起。

  昨天中午刚刚从济南讲学回来的欧阳先生告诉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读北大哲学系。任先生是欧阳中石在北大求学时的恩师,见到他的第一眼,他刚一和同学们接触,就显出了文质彬彬的气质,走路、说话那可真是君子之风。学生们见他,一方面是亲切,另一方面是就是尊重,都亲切地称——“咱们的任先生”。许多学生都会记得,任先生一见面总是先问上一句:你的职称解决了没有?需要我做什么?北方理工大学的张国番也是任先生的学生,职称问题就总是被任先生所关心,那份关心是那么的真诚,简直是真诚至极;他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老者,不遗余力地提携后学,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一代宗师对晚辈的关爱。中石先生说:“老师去了,文化重担就落在我们这些后学身上了;对于治学,我如履薄冰,唯恐对不起老师,对不起下一代学生。”

  聊天中,中石先生特别提到一件在毕业之后的事情,对中石先生来说有一件十分感激又十分感动的事情,在人大会堂每年的团拜会上,我们碰了面,任先生对他讲:“你得了书法博士点,我早就说过,早该如此,祝贺了。”

  欧阳先生回忆说,每当一届学生毕业时,任先生总是主动问起同学们的毕业去向,了解同学们的难处,尽自己所能积极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

  中石先生意犹未尽,从手边递给我一封6月27日来自河北科技师范学校字样的信,写信人梅德愚也是任老的学生。我打开信纸,一笔好字,娓娓道来:

  中石学长:

  您好!

  任先生辞世,曾去京参加遗体告别。曾参加任先生主持的《中华大藏经》的点校和初审工作。任先生鼓励我写成《因明大疏校释》(译注)初稿,并介绍给中华书局,中华书局表示列入《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并要求把简化字改为繁字,我又重抄一遍,同时又修改,主要是增加一些注释。我曾复印了《续藏》中有关因明的全部资料,又从国图分馆,复印了《瑞源记》,还买到《大正藏》第68、69卷中有日本学者解释《大疏》的多部著作。当代中国学者的论著,我大多买到。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拟出书中有《因明大疏》,只注明点校,任先生鼓励我加上译注。都已是白发满头,岂能不知老之之至。季先生称赞学长是“中华书法第一家”,请多保重。

  任继愈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但一生低调不图虚名,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最平常、普通的人,凡事亲力亲为、淡泊名利。

  我知道,任继愈先生的周年祭日到了,这是一封缅怀任先生的信。我深知中石先生拿给我看的涵义了。中石先生说:梅德愚的学问与外文都相当好,一直在秦皇岛的一个中等专业教书,任先生觉得他才华没有完全施展,就把他请到北京来工作,帮助任老做整理工作。

  听到这我已沉浸在中石先生缅怀任先生的情感之中。

  周年祭父

  季 承

  父亲去世已经一周年了。

  其间,我将父亲的遗骨安葬在他的出生地——山东临清官庄,让他安息在父母身旁。临清市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馆、陵园,恢复了故居。这些都体现了家乡人民对父亲的热爱和敬仰,对此我要深表感激之情。

  根据父亲的遗愿,我又将他的部分遗骨,安葬在易县华龙皇家陵园,实现了他和著名歌唱家王昆的生前约会——他们身后都要去那里会合,继续生前的友好谈话。

  在万安公墓也有一处墓地,是父亲和叔祖母、母亲的合葬地,他们在那里仍如生前团聚一起,和睦相处,能够比较容易地和亲友们接近。

  安葬父亲和长辈的遗骨只是事情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父亲的学识和治学精神。为此,临清政府建立了“季羡林纪念馆”,我将父亲的部分遗物捐献给纪念馆,供大家参观并作永久的纪念。

  在西安,由镐京教育集团创办了“季羡林国学院”,包括了国学、国艺、国医、国服等学科、院校,还有一个纪念馆,那里也有一部分父亲的遗物展出。该学院还将逐步在国内外发展。

  在济南,那里已经建有“季羡林研究所”,将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出版活动,弘扬国学和东方学。

  可能,还有更多的机构和活动要建立和开展起来,我想这完全不是只为了宣扬父亲个人的治学精神,而是在宣扬东方文化,发扬它的博大精深,为国家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作贡献。

  今年四月,我出版了《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目的是为了讲述父亲和我们季家的故事,让大家对父亲和季家有更多的了解。该书受到了读者们的热情欢迎和理解,使我倍感欣慰。为此,我要对读者朋友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当然也有善意和严厉的批评,这我都能接受和理解。对少数人的谩骂、威胁甚至恐吓我并不在意。他们可能在一时里造成人们对我的误解甚至将我妖魔化,但不能长远。时间将证明一切。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我想那都会有妥善的结果的,毕竟世间还有真情和真理在,毕竟在我们国家还是有法律和正义的。

  这样的一年,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里,安详观察,对世间百态会有更多的感受,他会说些什么呢?

  这里,我愿再一次地感谢大家对父亲的缅怀和敬仰。

  2010.7.10

  编者手记

  哲人虽逝,其道犹存

  “老师走了,留下人品和作品”。欧阳中石说,他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不走的。

  钱学森、任继愈、季羡林、杨宪益、丁聪、张仃、华君武、吴冠中……去年以来,我们身边的文化巨匠们一个个辞世了,给学界留下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痛扼之余,怀念他们的人格力量和捧读他们的作品,是后人祭奠他们的最好方式。到作品里去寻找他们,到他们的故事里去感受他们的人生。今天在任继愈、季羡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任老的学生欧阳中石先生和季老的儿子季承先生带读者缅怀他们。欧阳中石先生用自己与任先生交往的亲身经历,追忆了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寄托对这位已故国学大师的哀思。

  在纪念两位大师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值得后人思考的是该如何继承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版策划:赵李红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