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发现百座古墓 千年夫妻牵手合葬(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河北平山发现百座古墓 千年夫妻牵手合葬(图)

2010年07月15日 11:20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工作人员正在修复陶罐。
考古队员正在发掘一座汉代古墓。记者 张海强 摄
唐代的剪子造型接近现代剪子。旁边是战国刀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平山县惊现百座古墓 千年夫妻牵手合葬

  目前,朔黄铁路平山县三汲站扩能改造工程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考古队在铁路东侧一片500多米长、100多米宽的田野内,发掘出从战国至清代的100座墓葬。墓葬中出土的唐代白瓷塔式罐等器物全国罕见。

  百座古墓惊现朔黄铁路东侧

  昨日10时许,记者驱车奔赴平山县上三汲乡,穿过一个涵洞,来到朔黄铁路东侧,可以看到田野上考古探方密布,走近,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古代墓穴出现在眼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物专家、考古队执行领队樊书海正带领考古队员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据樊书海介绍,按规划,朔黄铁路平山县三汲站扩能改造工程要在铁路东侧、中七汲村西建一处货场,考虑到平山县历史上属古中山国境内,地下文物可能埋藏较多。石家庄市文物局便组织文物专家,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勘探工作,当时探出此处有古代墓葬91座。

  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从今年5月中旬至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在此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经过密布探方、仔细勘查,共发掘出战国墓5座、西汉墓63座、东汉墓1座、唐代墓12座、金代墓7座、清代墓9座;除此之外,还有3座古代墓葬正在发掘中,合计100座古代墓葬,比勘探初期多出9座。

  古代墓葬如此集中非常少见

  位于铁路东侧的考古工地有500多米长、100多米宽,里面有四五米长、两三米深的长方形汉代、清代墓穴;有直径约四五米,深浅不一的圆形唐代墓穴、金代墓穴。在这么小的范围内,竟埋藏着100座古代墓葬,并按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等级森严、有序排列着,真令人不可思议。

  “古代墓葬如此集中,数量如此之多,在河北省非常少见。”樊书海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北省考古部门曾在灵寿县境内发掘出400多座古代墓葬。之后,在同一地点发现上百座墓葬的事就非常少见了,尤其是这些墓葬纵跨多个历史时期,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就更少见了。”

  平原地带竟发现两座洞穴墓

  据介绍,在现场考古队还发现了两座洞穴墓,一座属于唐代,一座属于清代。“在我国,洞穴墓大多发现于大山的石头中、断崖下,而在平山县上三汲乡这种平原地带,竟然也发现了两座洞穴墓,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在平原地带,当时人们为什么会将逝者埋在洞穴中?至今,专家们说法不一,谜底待解。”

  考古人员还在一座汉墓中发现古人用石灰做的棺材,这种材料制作的棺材,在河北省的文物考古工作中也是很少见的。

  唐代墓中夫妻二人“手牵手”

  樊书海还指着一座圆形墓穴告诉记者:“这是一座唐代墓葬,我们发掘时看到,墓室中夫妻二人的骨架还手牵着手。我认为,二人应该是同时因某个事件非正常死亡的。”一千多年前夫妻二人牵手死去,这个姿态也在墓中一直保持了一千多年,其中蕴涵多少事,令人浮想联翩。

  金代墓中发现一熨衣服熨斗

  记者注意到,其中一座金代的圆形墓穴很大,直径有四五米长,深达4米以上,墓室墙壁上还有摆放长明灯的架子。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座金代古墓中,还发现了一个古代的熨衣服的熨斗,造型别致。另一座金代墓室墙壁上还可以看到青砖垒出的破子窗棂造型和线条简洁的壁画。

  在发掘现场,记者还看到,在考古人员耐心细致的发掘下,一座汉代墓穴中的尸骨和陶罐已经完整地出现在面前。发掘现场周围,还有几处刚刚挖了一尺深黄土的墓穴,里面埋藏着什么?谜底还有待揭开。

  古墓研究价值很高,研究成果可以写一本书

  樊书海认为,本次考古工作,不仅及时抢救和保护了地下埋藏的400多件文物,还对研究当地古代人民生活和葬俗葬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樊书海说,除了这些古代墓葬之外,目前,还有几个墓穴正在发掘中。关于本次考古的科研、论证、统计等工作都在紧张有序进行中。“分布如此集中,埋藏如此丰富的墓葬,考古工作者对它们的研究成果足可写一本书。”

  本次考古发掘抢救文物400多件

  随后,记者来到考古队驻地。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展室中,一层层展架上摆满了陶罐、陶鼎、陶豆、刀形币等本次考古发掘出的文物。

  展室中间的工作台旁,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仔细甄别、挑选一些陶器残片,并将它们拼合、修复成一个个相对较为完整的器物。

  据了解,本次考古工作,共发掘抢救出400多件不同历史时期、各式各样的文物,可谓收获颇丰。

  唐代白瓷塔式罐造型很现代

  工作台上,一件造型奇特的瓷器通体雪白,光彩夺目,如同刚从瓷窑中烧制而出;但近了却见开片极密,足见其年代久远;抚摸上去温润如玉,光滑细腻,足见其工艺卓著。它由三部分组成,顶部是一个白瓷罐,中间是一个像莲花一样的白瓷托盘,下面是一个修长的喇叭形白瓷底座。这三部分组合在一起,约有55厘米高,整体造型极富现代美感。

  “它名叫塔式罐,应该是井陉窑的产物,出土于唐代的墓穴中,已经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了。”樊书海说,“造型如此漂亮的白瓷塔式罐在我国非常罕见,它是西方佛教与本地丧葬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塔式罐顶部的白瓷罐上还应该有一个盖子,可惜的是那个盖子没有在墓葬中发现。”

  汉代陶灯圆盘周围有6只神鸟

  这时,工作人员双手托起一件刚修复好的圆形盘子式的陶器。现场专家介绍,它的名字叫陶灯,属汉代文物,盘中盛上油,加一根灯芯就能点燃,古人将其放在墓穴中,寓意长明灯。

  “这种陶灯圆盘边沿多了一个凤凰神鸟线条造型的饰物。”樊书海说着,拿起一件特别小的陶盘放在凤凰的头顶,“这种凤凰神鸟造型饰物,在陶灯圆盘周围应该有6个,可惜其他5个造型都坏了。6只神鸟、每只神鸟头顶一个小灯盏,点亮之后,与中间的大灯盏交相辉映,照亮古代漆黑的夜晚,它当时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是现代街头常见的霓虹灯所不能比的。”

  西汉铜镜修复后仍能清晰照人

  本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面西汉铜镜和一把唐代剪子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经过打磨修复后的铜镜仍能清晰地照出人的脸庞,而那把剪子却已经锈迹斑斑:“这面西汉时期的铜镜与现代女士随身携带的化妆镜大小、造型都一样,而且非常薄,估计是当时的古代仕女随身携带的;这把剪子也和现代的剪子式样差不多,想不到古人的生活已经如此精致,令现代追求所谓时尚的女性汗颜。”

  战国墓出土的鸟柱盘全国罕见

  在本次考古发掘中,第34号墓穴是战国时期中山国一位“士”级地位的人物的墓葬,墓葬的规格较高,有一棺两椁,与当时沿袭的周朝礼制相符。里面出土了32件套的陶器组合比较完整,陶鼎、陶罐、陶豆等器型体积较大,出土的鸭形尊等物也很有研究价值。其中,此墓出土的鸟柱盘,造型很漂亮,全国罕见,对此专家们说法不一,有专家说是古代的灯盏,有专家认为是古人信奉、膜拜的图腾。(记者 孟醒石 实习生 牛肖培 贺昱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