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损毁古寺背后是文化良知的缺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半岛晨报:损毁古寺背后是文化良知的缺失

2010年08月18日 15:20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损毁古寺背后是文化良知的缺失

  政府本该是文化古迹的保护者,但在安徽泗县,当地政府的文化良知尚不及当地群众,且不能从善如流。

  据《新京报》报道,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曝因开发地产遭破坏,原址通过竞价拍卖,成当地“地王”。如今,古寺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的商品房。按照文物保护法,像释迦寺这样的千年古寺,其保护重建需报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但泗县仅以县政府会议纪要形式就协调了各方意见,决定了文物的命运。而且,异地重建的意见已提出两年,至今却仍未见动工。

  千年释迦古寺荡然无存,每个有文化良知的人都会感到痛心。我不知道泗县有多少文化古迹的家底儿,按常理推算,一个小小的县城,能留存至今的古迹应该很有限,有限的古迹本该更加珍惜,但在泗县,却只见折除的狠心,未见保护的决心。

  古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毁一处少一处,即使重建,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也注定要打折扣。在有文化良知的社会里,无论是公民还是政府都会视其为珍宝,小心呵护,因为在那里,一个妇幼皆知的道理是:一个地方的文物古迹相当于一户人家里的传家宝,保护并传承是每个人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泗县拆古寺,民意已有反弹,文化部门也曾据理力争,但泗县政府却逆民意和良言而行。我不知道做出决策的泗县政府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拆除这座千年古寺对于他们自己、对于泗县意味着什么?如果不知而行,那是愚昧;如果明知故犯,那更不能宽恕。

  中国向来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说法,退一步讲,即使不能造福一方,也应极力避免贻害一方,青史留恶名是谁都不愿意的事。损毁重要文物,说是作孽应该不算过分。我不知道泗县县志里会怎么记录这一事件,但可以肯定的是,记录的应是耻辱的一笔,难逃后人的唾骂。但身后荣辱只是对有良知者才有约束,若人家抱着“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想法,说了也等于白说。

  释迦古寺被破坏固然让人痛心,但更让人痛心并焦虑的是当地政府的文化良知的缺失。政府本该是文化古迹的保护者,是正确文化观念的传播者,但在那里,当地政府的文化良知尚不及当地群众,且不能从善如流。

  政府部门行使公权,如果政府部门不能自律,谁又能奈何?这也正是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是让民间文化保护力量感到无力的真正原因。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有人精辟地概括了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待文物和文化资源的矛盾态度。闲时争、忙来毁,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有其内在逻辑,这逻辑的核心就是GDP至上的经济驱动。争也是为了GDP,毁也是为了GDP,一切围着经济转。发展经济本没错,但实在不该这么短视,这么功利,这么没文化。

  培养文化良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文物古迹等不得,怎么办?就现状而言,首先应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比如泗县政府已涉嫌违反文物保护法,上级部门及检察机关应行使监督职责,严肃查处,以儆效尤;其次,希望来自民间的力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保护古寺,泗县一些群众和老干部曾奔走呼号,虽未能阻挡悲剧发生,但至少传达了正义的声音。如果力量再强大一些,或能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评论员 钱建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