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蚕食工业遗产 相关保护性法规未出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房地产蚕食工业遗产 相关保护性法规未出台

2010年08月18日 16: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迅速消亡的工业遗产

  在武汉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这里就是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诞生于1890年,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与武汉众多的工业遗产相比,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算是幸运儿。“虽然博物馆平常也很冷清,但总算是保留了铁厂的历史,比改成楼盘好得多。”一位博物馆的老职工如此表述。他的话背后自有原因,近日,有关武汉工业遗产变成房地产开发牺牲品的报道不时见诸于报章,这让武汉的文保人士相当忧虑。

  武汉大学教授赵冰就是忧虑者之一。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由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将工业遗产纳入调查范围,因此,2009年3月,湖北省文物局启动全省工业遗产专项调查,委托赵冰主持该项目。至今,调查工作已进行一年有余,而调查结果显示,湖北工业遗产资源丰富,但是正在迅速消亡。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开发正在蚕食鲸吞这些见证了城市历史的工业遗产。而相关部门也尚未出台保护性的法律法规。

  湖北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前苏联援建中国时期、三线建设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特别是晚清重臣张之洞在汉兴办了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奠定了武汉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对中国近代工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书记朱晓东曾在首届中国工业遗产论坛上表示,凭借着如此丰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如果保护得当,能够进一步提升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武汉完全有希望申请下全国首个世界工业文化遗产项目。

  但现状不容乐观。赵冰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工业遗产的调查、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为保护工业遗产四处奔走。谈起工业遗产的消亡,赵冰语气中充满了遗憾与痛心:“近代工业发展时期,张之洞给现在的武汉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可是今天留存的东西还有多少呢?即使有一个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但是物质化的证据已然丧失。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有八九个在武汉,武钢、武重(武汉重型机械厂)、武锅(武汉锅炉厂)都在其中。10年前我就呼吁这些地方不能拆。可现在,武汉重型机械厂地块的出让是一大损失,工业遗产给房地产让了路,仅仅留下可怜的大门等成了房地产商营利的噱头。以前还发生过炸掉武汉展览馆的事件。武汉锅炉厂地块也卖给了房地产商,这些对于武汉城市文化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武汉是湖北省工业遗产最丰富的地方都尚且如此,那其他的地方就根本不用谈了。”根据赵冰的调查,武汉、荆州市沙市区、襄樊、鄂州等地的工业遗产大多处于危机之中,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在利益驱使下,工业遗产正在被开发商鲸吞蚕食,“大的都保护不了,何谈小的。”赵冰十分痛心地说。

  提起调查结果,赵冰无可奈何:“武汉从前以工业闻名全国,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当年的影子了。一个城市要被人认同,必须保留那些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东西,而现在,这些东西正在一天天流失。”

  工业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进行了界定。2006年4月18日,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诞生了一个中国工业遗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业共识性文件——《无锡建议》。这份建议首次在国内单独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明确了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目前所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工业遗产的途径。

  与此同时,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也有非常出色的实践案例:北京的798工厂、上海的苏州路、杭州的杭印路49号、青岛的啤酒博物馆以及无锡的北仓门。它们在今天仍然活跃的事实,充分证明:作为近百年内才产生的近代现代文物,工业遗产因为与现代社会的思维、审美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大的再利用潜力。

  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城市改造的加速,工业重心向外城转移的加速,城市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工业遗产正不断遭遇致命的威胁。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旧址,正急速从城市消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将之形象地比喻为“烟消尘散后留下的城市记忆空洞”。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仍然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家底不清、界定不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等问题。

  为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工业遗产普查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而这一举措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城市对于工业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但在各地政府以地生财的大战略下,工业遗产保护依然问题重重,武汉工业遗产的遭遇并非个案。“是将这些遗迹变成房地产开发的牺牲品,还是对其进行保护和有创意的再利用,这是个重要的抉择,武汉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使它原本拥有的丰富的工业遗产丧失殆尽。” 赵冰强调,靠出卖工业遗产用地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表面上看来是获利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湖北省黄石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就相当不错。黄石将武钢的矿山基地——铁山建设成国家矿山公园,成为了黄石市区重要的风景区。黄石市下辖大冶的铜绿山矿区的矿业遗址也得到了保护。这些做法与赵冰的推动不无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对工业遗产的正确认识。而湖北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工业遗产是比较新的一个概念,他们也还没有丰富的经验来处理这项工作,保护工作还没有提上日程。

  本报记者 吕天璐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