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刘禹锡提倡贫富混居的同时精神独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刘禹锡提倡贫富混居的同时精神独立

2010年08月20日 0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20日电  著名学者汪宏华日前发现盛唐时的文人志士早已对贫富混居作了理性的评判和选择。诗人刘禹锡就认为要在贫富混居的同时保持精神独立,贫富混居能带来群体的长盛不衰,精神独立能永葆个人的灵魂不朽。原文详解如下:

  改革开放30多年后,贫富悬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本来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就像马拉松比赛,半程之后必然会分出快慢不同的方阵。至于共同富裕,我认为应当从精神和物质的总和上考量,不能寄希望在单一的物质领域实现。那样的话,非但地球负担不起,我们的精神也会受到严重的抑制和挤压。可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指人天生具有比动物、禽兽更高贵的精神。这里的“善”更多的是指整体精神的高贵,而不仅仅是善良、仁慈。正因为是要保持整体的高贵和优秀,所以儒家紧接着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系统的、及时的、严格的教育,如“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最后与亚里士多德所见略同,优秀强化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行为。“习”不再“相远”。

  当然,儒家的“习不相远”也像物质财富的共同富裕一样,是不可能现实达到的。那么,怎样才能将物质和精神的矛盾调和,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思想。

  刘禹锡有两篇代表作,广为传唱,一是《乌衣巷》,一是《陋室铭》。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看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深刻,作者是在倡导贫富混居。当初贫富分居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极盛之后的极衰。朱雀桥、乌衣巷都曾经繁华一时,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有如“朱雀”之富、“乌衣”(乌纱)之贵,可现在怎么样了呢?野草芜杂、斜阳如血。惟有一个物种做到了长盛不衰,那就是燕子。燕子不择门第高低,既会在王侯堂前筑巢,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它能够永不间断,永不衰竭,年年如期到来,无论是旧时,还是现今。那么,我们是愿意做绵延不绝的燕子,还是做瞬间乐极生悲的朱雀桥或者乌衣巷呢?答案不言而喻。

  燕子的成功之道就是混居,就是平等、民主和谦逊。它既不以外在的颜色、衣着取人,也不炫耀自己的颜色和衣着,它的身上其实也有朱雀的红色,以及乌黑的外衣!

  再看《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很显然,这首诗从燕子转到了作者自己,从表面的财富转到了内在的精神。这里只讨论有关灵魂:仙是山的灵魂,龙是水的灵魂,德是房子的灵魂。除了灵魂,其它都是次要的。

  其中最有争议的一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多人都批评刘禹锡自命清高、脱离百姓,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是白丁。其实不然,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是白丁。这里的“白丁”与“鸿儒”相对,所以应当是指另一个极端的人,少数不讲道理,没有素养和道德的人。这样的人,谁又愿意与之往来呢?实际上,“白丁”还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刘禹锡自然不会轻侮没读书不识字的人,只会骂无德之人。他妻子、女儿就很可能没有读书。我个人认为他主要是骂那些贬谪、排挤他的饱读诗书的昏官和腐儒,他们为争夺“丝竹”和“案牍”不择手段。

  纵观上述两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想是,物质上要贫富混居,要随遇而安,要开放合群;精神上则要始终保持高贵,善恶分明,不与贪痴之人同流合污。

  最后的问题是,这是不是“共同富裕”、“习不相远”之外的第三种幻想呢,有谁做到了吗?有,人中之燕刘禹锡!当他像燕子一样富贵双全的时候,他热衷物质上的混居生活,于平易近人、不卑不亢中谋求长远;当他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身居陋室的时候,他又安贫乐道,坚持做精神上的富翁与少数派。所以,刘禹锡的诗与德跨越千年时空,双双活到了现在!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