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恩铭:读者更喜欢有民族精神的作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作家刘恩铭:读者更喜欢有民族精神的作品

2010年08月24日 16:26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辽宁作家刘恩铭被称作是国内是第一个为清代帝王“树碑立传”的作家,日前,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努尔哈赤》再次出版,在文坛中引起广泛关注。一部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为什么至今还能受到读者的关注?在历史小说的创作方面,刘恩铭有哪些心得和秘诀?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学作家。

  记者:目前在作家“出书难”的景况下,《努尔哈赤》能第四次再版,说明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而一些有关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史等专著曾对您的创作给予中肯的评价,从他们的关注中,您有什么体会?

  刘恩铭:一部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关注,首先要选材新,又要有独创的风格。比如《努尔哈赤》创作于八十年代,当时小说界多埋头写农民起义、古代名士、科技精英,不敢触及帝王将相,为他们专门撰文。但我在研究中国历史中,觉得好的帝王将相,对历史有贡献者,也应该同其它人物一样作为传主,塑造成生动的文学形象。于是动手创作反映清王朝的开国元勋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历史小说《努尔哈赤》。小说当年在报刊连载,然后出版社出版,又改编成评书在全国播放,接着改编电视剧《努尔哈赤》,受到广泛欢迎,并荣获国家第七届飞天奖一等奖。所以,文学创作贵在创新,敢为天下先。

  记者:当时的轰动效应令今天的作者十分羡慕。那么,您如何利用历史人物为素材,使当代人感动、喜爱呢?

  刘恩铭:任何历史都有当代性,当代人可以以当代的观念、视点去审视历史,把握历史。作为历史文学作家,首先应该以当代意识,从历史素材中找准创作的切入点,让当代人读你的作品能兴奋起来,爱不释手。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普遍有一种变革意识,创造意识。而我选择的努尔哈赤,就具有顽强的反叛意识、革新意识。他反对中庸,主张进取;他反对逆来顺受,提倡奋斗拼搏。他这种心理、素质正是改革开放年代,人们想效仿的人物,从前人身上汲取力量,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创业者。所以,这种历史人物与当代人的“心有灵犀”,便调动了读者与观众的阅读与欣赏的兴趣,痴迷于历史生活之中,与历史文学人物同呼吸、共思考,被文学形象所吸引。

  记者: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您对此怎么理解?

  刘恩铭:一个民族的文学必须承载着该民族复兴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谁喜爱这个民族,也就会喜爱表达这个民族生活的作品。

  记者:您在国内是第一个为清代帝王“树碑立传”的作家,您在创作中遇到什么困惑和挑战?

  刘恩铭:有两个问题很关键。一是史学观念,一是民族观念。在过去的明清史记载中,都视努尔哈赤为“夷敌”、“奴酋”、“鞑子”、“胡儿”,有些史学专著,也把他写成嗜杀成性、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的野蛮人。如何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由“夷敌”还原为“民族英雄”、有贡献的帝王,就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拨开迷雾,大胆地去塑造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记者:在您的笔下写了不少“擦边球儿”式的人物,如明清时代的贰臣洪承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等。您是坚持什么原则,写这些人物,塑造形象的?

  刘恩铭:历史是复杂的,形势是多变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各式各样的人物。有革命者,叛逆者;有革命领袖,也有反革命人物;有信念坚定的志士,也有动摇的“中间人物”。要塑造好不同类型的人物,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功写功,有过写过,做到“功不抵过,过不掩功”,写出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

  记者:您最近从事什么新的创作?有什么新的创作主张与追求?

  刘恩铭:我正在写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以当年日军在奉天的盟军战俘生活为素材,以全球意识,写人类的爱,人类的生存,通过恩怨情仇,表达当代人对战争与和平、性与爱,以及人道主义的思考。在艺术表现上,争取有新的突破,书写新世纪、新文学。 记者 靳室绂

  作家介绍

  刘恩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沈阳诗词学会会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努尔哈赤》、《皇太极》、《张学良将军》、《兵临沈阳》等八部。电视连续剧《努尔哈赤》等四部。其中小说、电视剧《努尔哈赤》突出,影响最广,先后获全国第七届“飞天奖”一等奖、最佳编剧奖等,发行到美国、意大利、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