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瞿秋白独女:父亲绝不是叛徒 临刑前坦然喝酒吃菜(2)

2011年02月12日 16:4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5

  赴俄采访列宁 

  1921年1月25日晚11时,父亲作为北京《晨报》的特派记者,抵达莫斯科雅洛斯拉夫车站。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作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父亲的报道,在北京《晨报》从6月22日到9月23日连载了27次,标题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长达三万字。 

  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7月6日,父亲在安德莱厅看到了列宁。他在当日写下的新闻报道,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并最早向中国人描述了列宁的形象。 

  他说,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态度流露于自然之中。他说,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成人山。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投射在共产国际“各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标语题词上。他说,列宁的演说往往被鼓掌声所吞没。 

  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是,他在会间的走廊上追上列宁要求采访。列宁对父亲并没有挥手拒绝,而是停下来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由于会务太繁忙,他指给父亲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让他参考,匆匆说了几句,便道歉忙碌去了。父亲在会上还采访了托洛茨基。 

  1922年1月21日,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父亲作为参会的代表,还担任翻译,累得病倒了,医生说他的一个肺已经烂了,只能活两三年,他就拼命地工作。 

  1922年11月5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率团参加,父亲担任翻译。陈独秀会后邀请父亲回国主编《新青年》。12月21日,父亲离开莫斯科回国,这时他24岁。 

  6

  我叫他好爸爸 

  1928年4月30日,父亲第二次动身去苏联,筹备中共“六大”。5月,作为中共“六大”代表的母亲带着我,与罗亦农的夫人李文宜也来到莫斯科。那个时候,我才6岁。现在正式的代表都已经去世了,我恐怕是唯一目睹六大开会情况的人了。 

  会议是在莫斯科郊区兹维尼果罗德镇附近的一座乡间别墅举行的。别墅有三层,秘书处的办公室在一层,二层有可容七八十人的客厅,六大的全体会议就在这里举行。二楼其它房间住大会代表,父亲和周恩来等都住在这里。 

  1928年底和1929年初春,父亲因病先后两次到疗养院疗养。父母的通信,时常提及我,他说:“独伊如此的和我亲热了,我心上极其欢喜,我欢喜她,想着她的有趣齐整的笑容,这是你制造出来的啊!之华,我每天总是梦着你或独伊。” 父亲还给我写信说,“你看好爸爸滑雪了”。 

  当时没有什么幼儿园,父母就把我送到了孤儿院。我不愿意呆在这里,老是哭。我喜欢吃牛奶渣,每隔一星期,父亲下班回来,总不忘买一些回来,带到孤儿院给我吃。后来,我转到儿童疗养院,无论男孩女孩一律要剃光头,我很不喜欢。父亲为了安慰我,给我写信。 

  独伊: 

  我的好独伊,你的头发都剪了,都剃了吗?哈哈,独伊成了小和尚了,好爸爸的头发长长了,却不是大和尚了。你会不会写俄文信呢?你要听先生的话,听妈妈的话,要和同学要好。我喜欢你,乖乖的小独伊、小和尚。 

  好爸爸    

  我叫他好爸爸,因为妈妈喜欢他,让我叫好爸爸,所以他签名都是好爸爸。再后来,我到了国际儿童院。我永远也忘不了一件事。那次,父母来看我,带我到儿童院旁边河里去撑木筏玩,父亲卷起裤管,小腿很细很瘦,站在木筏上,拿着长竿用力地撑着,我和母亲坐在木筏上。后来,父亲引吭高歌。接着,我和母亲也应和着唱,一家人其乐融融。 

  7

  被博古留在苏区

  1934年初,父亲被派往瑞金中央苏区,而母亲则留在上海继续工作。博古借口说母亲的工作没有人能代替。 

  母亲在《回忆秋白》中写下了分别的情景:“深夜11点,秋白离开寓所,我送他到门外。快到弄堂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走了几步,凝视着我缓缓地说:‘之华,我走了!’”当时父亲说,我们还会见面的,但是这一次可能等待见面的时间要长一点,所以他买了10个本子,说5本我拿着,5本留给你,因为在苏区不好写信了,你写信给我就写到这个本子上,我写在我的本子上,以后我们回来,可以交换着。     

  1934年秋,中央红军在仓促中决定进行战略转移,父亲奉命留守江西,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得知此消息后,毛泽东两次找到博古要求带父亲走,却遭到拒绝。根据张闻天的回忆,中级干部是由他决定谁留谁不留;高级干部是由最高“三人团”决定的。三人团是周恩来、李德、博古。 

  当时连毛泽东都差点被留下来。周恩来说,毛泽东,我们还是应该带走。他也给父亲说过话,秋白也应该带走。博古说,不带,留着。父亲当时心情很不愉快,他也希望走,但是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博古犯了两次错误,一次是不让母亲去苏区,一次是不让父亲参加长征。如果我母亲去了,对父亲的身体健康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也不恨他,这是历史造成的。      

  中央红军出发那天,父亲把自己的好马送给了长征队伍中最年长的徐特立,并让马夫跟着徐特立上路。1936年,父亲牺牲后,廖承志跟博古看到我父亲牺牲的报纸,博古感慨地说,如果他跟我们一块儿走,就不至于牺牲。廖承志感觉他说这话是因为自己很内疚。1981年在常州修瞿秋白纪念馆的时候,我把这个事说了出来,在场的很多人都流泪了。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