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摄影家吕厚民:他的眼里有两个毛泽东(组图)(2)

2011年06月09日 15:4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摄影家吕厚民:他的眼里有两个毛泽东(组图)(2)
图一:1953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敏锐:快!周总理正向毛主席走来!

  毛泽东笑道:“吕厚民,你还不错嘛,短小精悍”

  好的摄影师应该具备一双怎样的眼睛?

  吕厚民的答复是:灵敏。深邃。

  “不但要时刻注视常常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瞬间,还要努力捕捉转眼即逝的美好瞬间。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明天的历史。不要忽略重要的瞬间,就要有好眼力,即较高的认识能力。不要错过转眼即逝的美好瞬间,还要有较高的技艺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高度统一。”这是2008年吕厚民为自己的影展写下的文字。

  此乃他一生经验的总结。

  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结束了,代表们开始有秩序地离场,吕厚民有意识地等着。这时,他往主席台扫了一眼,眼看着周恩来起身,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但没有朝外走……“快!周总理正向毛主席走来!”一个闪念之间,吕厚民举起了相机。

  毛泽东正在伏案看文件,发现周恩来到了跟前,连忙起身,两人拿着文件开始交流,看上去心情都不错(见图一)。

  “咔嚓”一声,吕厚民将这对亲密战友的神态永久定格。这幅合影,后来被制作成宣传画,在全国发行无数。

  这张照片的抓取,看似不经意,但要是知道了吕厚民当时的“装备”,就能明白其间充盈着拍摄者何等的艺术功力。

  “我当时用的是美国的闪光灯泡,每照一次就要换一个灯泡,换一张底片。拍照时,先要把片子上好,装好灯泡,然后把片盒拉开,把距离调好,再按快门。这中间要有一系列程序动作,不像现在全自动。那时就能拍一张,拍第二张两个人就离开了。如果你不等,不准备好,这张照片就拍不到了。”吕厚民的回忆依然清晰。

  这不禁令人纳闷,现在摄影器材已经步入电子化、智能化时代,但为什么难见好的摄影作品?

  已故的摄影界前辈徐肖冰对吕厚民的评价或许能解开这个谜团:“吕厚民先生反应敏锐,善于捕捉住关键的瞬间,使拍摄的作品显得真实、自然。他的作品构图简洁,用光讲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一幅上乘的摄影作品背后都有摄影家的思想意识在支撑。

  吕厚民敏锐的反应能力贯穿他的艺术生涯。

  1958年9月,他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朝访问,并作为随军记者留下来采访。

  那时,志愿军分批启程回国。一天,他来到朝鲜的成兴北道市沙里院大街,人山人海,他远远看到一队朝鲜人民军正簇拥着两位志愿军走了过来。他判断“有好事要发生”,赶紧挤进人群,寻找合适的拍摄位置。这时,他发现身旁停了一辆朝鲜人民军的吉普车,到车顶拍照将是个不错的选择。他当即向司机讲明情况,得到了许可。于是,题为《欢送志愿军回国》的照片“一拍而就”。

  “照片中挥舞着鲜花、情绪饱满的志愿军被高高抬起,昂首向前。整个欢送场面气氛十分热烈,表现了两国人民和军队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鲜血铸就的胜利喜悦。”吕厚民坦承,这幅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是找到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好角度。

  好的影像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这张照片先后斩获德国摄影银牌奖、前苏联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古巴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一等奖。

  在古巴的这次获奖是在1963年。正陪同毛泽东在杭州的吕厚民接到北京的电话,告知古巴邀请他前往访问一个月。

  吕厚民想出外见识见识,立马向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请示。汪东兴拿不定主意,向毛泽东报告了此事,结果顺利地得到了首肯。

  “我当时是一个普通干部,一个摄影记者,在主席身边工作时间也不短了,他也没怕我泄露机密,出去以后会被敌对势力策反,收买了,被拐跑了。应该说,领导对我很放心。”吕厚民很感激毛泽东对他的这份信任。

  在古巴,吕厚民参观了工厂、农村,游览了风景名胜。回国不久,他跟随毛泽东坐专列去了江西考察。

  散步时,毛泽东问起吕厚民在古巴的见闻。当时,吕厚民刚给新华社写过内参,汇报他对古巴各方面的了解情况。毛泽东一问,他自然对答如流。旁边的人还告诉毛泽东,吕厚民这一行收获不小,拍摄了好几百张照片。毛泽东更来了兴致,笑道:“吕厚民,你还不错嘛,短小精悍。”

  与毛泽东相处的12年,吕厚民赢得了这位伟人足够的尊重,他们合影共计有5次,还给吕厚民签名留念,甚至在“文革”期间帮他安排工作。

  从毛泽东逝世到现在,每年的9月9日毛泽东的逝世纪念日和12月26日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有时间他都要去毛主席纪念堂表达哀思。

  美籍华人王威曾著文说,2004年,吕厚民在纽约曼哈顿举行影展,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畅谈,内容涉及对毛泽东的评价。

  吕厚民告诉他,毛泽东的功绩在于推翻了几千年压迫劳动人民的旧制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帝国主义势力清除掉。确实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光明进步的全新面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没有这个阶段,后来的一系列发展都不可能。

  吕厚民坦言“文革”中也受到了冲击,吃了些苦,还被扣上“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的罪名。但他认为那是个人的事,要客观地看待整个历史。

  王威还记述了吕厚民对毛泽东个人生活的回忆:“毛主席的生活并没有享受到什么个人特权,他的家庭和子女,也是普通老百姓。主席的孩子穿着普通衣服,和其他同学一样住校。子女买蚊帐到学校去用,也是拿着国家分配的布票,到街上去买。我们随主席出差到外地,临走时也要付钱付粮票。他过生日请我们工作人员一同吃个便饭,最多也就是吃个红烧肉,哪里有现在的大龙虾鱼翅鲍鱼的……”

  这样的声音让王威起初有点不太适应:“我是第一次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纽约,听到这样勇敢坦荡的从正面评价毛泽东的声音,钦佩之余,不禁有些吃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