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科技的未来模式,由科幻决定?

2011年09月07日 14:4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体》系列的作者、连续八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刘慈欣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外星生命探测,并认为应由天文学、生命科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等多学科联合进行。

  据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和英国广播电台等多家外媒日前报道,英特尔公司正在开展一项设计未来的计划,借助全世界科幻作家的生花妙笔,勾勒出未来的市场需求,作为英特尔今后研发的重要坐标。

  对于日趋边缘化的科幻文学而言,这则消息就像在沉寂了许久的水面上投下的一颗石子。科幻界普遍认为,英特尔公司的做法无疑为科幻文学开拓了新的成长空间,也给科幻文学赋予了新的含义:它属于星空,也属于大地。

  得想象力者得未来

  根据外媒的报道,其实早在去年,英特尔公司就开始了与科幻界的合作。他们邀请了4位科幻作家研究公司的最新技术,并以此为核心创作一系列科幻小说。首部科幻短篇小说合集《明日计划》已经于今年2月在网上出版,其中有两则故事与人工智能相关:一个故事的作者是英国科幻作家雷·哈蒙德,这是他第一次创作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为了给受伤的亲人输血,他们乘坐无人驾驶汽车从巴黎赶往法国南部,汽车的仪表板上不断显示出从医院传过来的最新医疗信息;另一则说的是有了机器人,人类再也不用烦心工作这件事,他们每天都在琢磨该怎么打发多出来的人生。

  “我们必须改变英特尔的企业文化,而核心就是抓住人们的想象力”,《明日计划》的负责人、英特尔公司的未来学家布莱恩·大卫·约翰逊这样解释英特尔公司联手科幻作家的动因。这句话的背景是:一直以来,凭借着“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运算更强”,英特尔公司始终稳坐芯片业头把交椅。然而在新近崛起的移动设备领域,眼看着ARM和高通分食市场,英特尔公司贵为业界大佬,却只能徒叹奈何。

  痛定思痛,英特尔公司发现,对手胜在了掌握消费者的需求。用公司技术策略总监麦格雷戈的话来说就是:“消费者不再关心产品的技术是否先进,他们更关心自己能如何使用这些技术。”理所当然的结论就是:只有预测到人们将如何使用科技成果,才有可能量身定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提前设想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期待,就成了一件比技术突破更加重要的事,而这显然是科幻作家们所擅长的——他们从来都是大众想象力的代言人。

  科技提供想象翅膀

  根据约翰逊的计划,今年10月,英特尔公司将在网络上再出版一部科幻文集。不仅如此,英特尔公司还将在网络上长期征稿,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为此项计划提供自己的作品,然后等待有朝一日,这些设想可以变成真正的技术和产品。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用“思路奔放”来形容英特尔公司的这一战略,称此举对于科幻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长久以来,尽管电影《变形金刚》系列、《哈利·波特》系列和《阿凡达》在全世界所向披靡,却不能掩盖科幻文学的低迷。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三位巨头的相继离世,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题材枯竭,能写的似乎已经被前人写尽了。此番英特尔公司主动向科幻界发出邀请,好像上帝在关上门之后又打开的一扇窗,让人们看到了科幻文学新的成长空间——真正编写科技的“未来模式”。这是所有科幻爱好者都梦寐以求的事,在此之前,尽管科幻文学始终在前沿科技和大众之间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但那更多是一种概念的普及。这也印证了科幻作家韩松先前跟记者说过的一句话:现今的科学前沿课题只会比以前多,科幻文学更不应该放弃与科学界的接触,只是反刍前代科幻作家留下的题材。特别是在今天,科技本身正变得越来越神奇,为科幻文学的想象提供了新的翅膀;同时借助于科技,科幻作家们的想象也有了实现的手段,二者一拍即合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如此美好的合作蓝图面前,《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的一句话,恐怕代表了中国科幻界的心声:“中国的‘英特尔’在哪里?”

  本报记者 邵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