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如何终止带有欺骗性的图书“买榜”?

2011年09月15日 14:5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您在买书时会参考各个书店或网站的图书销售排行榜吗?没人针对这个问题做过调查,但从各售书单位分门别类制作出详尽的销售排行榜来看,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是会按照图书销售数字去买书的。现在又多了这样一个佐证:据出版界人士透露,部分出版社和书商存在“买榜”行为。

  之所以“买榜”如此通行,由偷偷摸摸变成堂而皇之,是因为这种行为已经脱离“潜规则”成为出版界的“明规则”。如果您是位作品比较受欢迎的作家,那么不难看到出版商提供给您的图书营销方案中会赫然出现“买榜”二字。

  “买榜”何以风行?很简单,它是一条利益链,图书销售方乐得有人多买书,作为销售平台,也没有理由限制用户买书的数量,书卖多了利润自然高,所以图书销售方对“买榜”行为是持鼓励态度的,“买得多还可以给一些折扣”。对“买榜”的出版商而言,花钱把自己出版的书买回来,反正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卖出去,但因为有了购书纪录,不但可以让书在传统书店上榜,也可以在网站上为书打高分、评高星级、拉动书上网店排行榜;虽然多支付了一两个点的购书款,但换来的“广告效应”却是明显的。

  到现在,“买榜”虽然还有一定的效果,但却已经失去了其轰动效应,因为不止你一家在买,别人家也在买,除非有大手笔者,配备专门买榜人员,数千上万册地买自己的书,否则很容易被淹没在“买榜”的大潮中。现在已经有出版人在反思“买榜”的危害,总的说来无非以下几种:伤害了读者对榜单的信任度,伤害了出版方的公信力,伤害了图书的质量,伤害了图书的评价体系……最终导致读者彻底放弃参考图书销售榜,市场和读者失去了一个公正的标杆,出版界也失去了自我激励的一个目标。

  “买榜”是一种造假行为,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看来它已经几乎无关欺骗,很少有人对此有愧疚心理。一些出版人对“买榜”行为深恶痛绝,但为了图书发行量仍被逼无奈地加入“买榜”行列,“买榜”因此拥有了裹挟更多人下水的邪恶力量。如果你不买,那么占据图书畅销榜上的,永远会是那些将“买榜”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的几家出版商。对于实力雄厚的出版商而言,“买榜”不算什么,而对于小的出版单位来说,即便出版了好书,如果不通过“买榜”而单靠口碑相传的话,书即便畅销也要经历相对漫长的一个过程,而新书销售是有时间期限的,过三个月或半年一本书仍未卖起来,那么这本书很可能就寿终正寝了。

  封杀“买榜”行为是困难的,如前面所说,传统书店不可能约束购买者的买书数量,除非书卖完了,否则有人将书架乃至库存中的同一本书一扫而光,也不存在什么问题。网店也是一样,首先限购是一种约束性的购买行为,如无特别情况(比如超低价促销)也没有理由限制读者购书数量;再者限制同一地址多次购书也有问题,因为出版商会发动他人在不同地方分别购买。读者也没法确切地分辨哪些书是因“买榜”而上榜的。因此,解决“买榜”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出版商的“自我封杀”了。

  只有出版商达成共识一起放弃“买榜”行为,图书销售的真实数字以及图书的受欢迎情况,才会在销售榜上确切地反映出来。出版界的相关组织应发起倡议,共同抵制“买榜”,对一意孤行非要通过“买榜”进行营销的出版单位,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但目前出版界好像没有拥有这等号召力的组织。政府管理部门会对图书内容、印刷校对质量等进行管理,但对这种暗中进行且不好取证的“买榜”行为,也不便进行强硬的插手。所以,归根结底,还得看出版商有没有共同拒绝“买榜”的自觉性,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为了图书出版市场能够回归理性、走向真正的繁荣,建议出版界的同仁还是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韩浩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