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上万部老电影亟待修复 算账:每部成本约30万元

2011年09月15日 15: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影资料馆工作人员在取拷贝。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渔光曲》剧照

  德国导演弗里茨·朗拍摄于1927年的经典影片《大都会》,经过精心修复,9月上旬首次以全新面貌与北京观众见面。对于喜欢老电影的影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事实上,关于老电影的修复和放映,近年来正在成为一个悄然兴起的话题。

  今年4月,修复版《倩女幽魂》登上内地银幕,重现当年张国荣的风采。此前的修复版《东邪西毒》在国内院线的上映,也给观众带来过一阵怀旧冲动。而国产电影修复计划的开启,更成为今年6月举行的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大新闻,按照这项计划,3年内将有10部中国胶片老电影被修复,其中包括《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麻雀与乌鸦》等经典影片。

  在中国电影史上,诞生过众多好电影,给几代观众留下过深刻印象。但时至今日,那些老电影的现状和命运不容乐观,修复或者说抢救老电影,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现状:上万部老电影急需修复

  目前,老电影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电影资料馆是国内收藏电影拷贝最齐全的馆藏单位,收录国产电影拷贝总数在2万7千部到2万8千部之间。各个年代的影片都有收录,其中有三分之一是1949年以前拍摄的老电影,现存最早的影片是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

  据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副主任左英介绍,1958年电影资料馆成立后,开始建立电影素材库房,在西安、北京各设一座,西安库房用来保存电影原始素材,北京库房则存放电影拷贝。“库房设计得非常牢固,是按照防核爆技术建造的。因为胶片不能在常温下保存,库房温度要控制在5摄氏度左右。”左英说。资料馆库房建成后,保管条件较好,因此,1958年后电影拷贝的保存相对比较理想。

  相比之下,1958年以前的老电影拷贝如今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电影资料馆建立之初,收集到的拷贝,多数经过多次放映,胶片有瑕疵、损伤,当时未能及时修复,入库这些年,画质和音质都损坏得比较严重。以1934年上映的经典老片《渔光曲》为例,该片原版胶片在战火中遗失。目前电影资料馆仅有一份当年的拷贝,但拷贝情况十分糟糕,不仅存在划痕,而且部分片段缺失。这类老电影拷贝就在急需修复之列。

  其实,老电影的修复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此后,修复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据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室副主任黎煜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的老电影复制工作,绝大部分易燃胶片都被转换成安全胶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采用的都是易燃胶片,在温度合适时很容易自燃,所以,胶片着火是常有的事。”此外,电影胶片还容易风化、脆裂、发霉、板结,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精心维护。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电影资料馆开始尝试把胶片电影进行数字化转换。2005年,电影资料馆启动了一个庞大的修复计划,由国家投资2.8亿元,计划修复5000部电影。其中,先由专家挑选电影史上各个年代较有代表性的150部影片加以精修。左英透露,投资中约1.2亿元用于设备购置,其它用于具体修复工作。“购置设备、建立工作室花了很长时间,真正开始修复是在2007年,比预想要晚两年。今年年底会修复4000多部影片,预计明年年底会完成该项修复计划。”

  算账:每部成本约30万元

  今年4月底,1987版《倩女幽魂》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在北京首映,当放映厅里回响起那首经典主题曲时,现场观众无不激动万分。投资人吴思远虽然不肯透露修复该片的具体费用,但他告诉记者:“起码是200万元人民币。一般而言,看你的要求怎么样,你要把它修补得非常好,就要花更多的钱。”

  这一说法得到了专业人士的佐证。修复老电影的成本主要取决于修复者希望达到的程度,像美国修复重映的《白雪公主》,花费达300万美金,而国内修复《西安事变》也花了70万元。据了解,影片修复的成本主要在于修复设备的采购和聘请高素质修复人才,全套最高效的影片修复设备就需数千万元。

  左英介绍,修复一部电影至少需要8道工序,非常繁杂。目前,对老电影的修复主要还是在数字拷贝上。“不是不能直接在原版胶片上修复,而是为了不破坏它的原貌。”他解释,原版胶片是历史文物,对它进行修复,其实也是一种破坏,而在数字拷贝上进行修复则更加灵活,万一出错也可以进行修改。

  修复老电影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电影资料馆从前期到后期所有参与修复老电影的大约有70余人。由于工作繁琐,一天下来,一个工作人员一般只能完成100到200帧的画面修复,而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约有129600帧画面。黎煜表示,一部保存十分完好的电影,简单修复需要一到两个星期。“但是,要想达到一定的美学标准,一帧一帧地精细修复,一部电影起码要用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

  譬如老电影《渔光曲》,破损非常严重,经过近两年时间才修复完毕。“这部影片拷贝中间经常缺失几秒或十几秒画面,需要我们用电脑特技进行修复还原。幸好老电影的场景比较简单,用电脑还原还不是太困难。”左英说,根据一部电影损伤程度的不同,修复成本也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电影资料馆迄今在每部电影修复上的投入是30万元左右。对比国际上每部8万美元的均价,这已经是个很“节约”的数字。

  困境:修复人才稀缺,美学修养不够

  “现在从事老电影修复工作的人才非常稀缺,国内能够主持修复工作的人才不超过10个,底下干活的也不超过100个。”左英大为感慨,“这项工作干起来很枯燥,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不像欧美国家的同行那样受人尊敬。另外,年轻人都喜欢拍电影,搞创作,不太喜欢做这种耗费心力的修复工作。”

  更要紧的是,目前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电影修复专业,即便是电影资料馆的修复人员也大多是半路出家。“我原来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从事这行之后,还专门去北京师范大学修过美术专业。”左英介绍,电影修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有很深刻的了解,还要对电脑技术及胶片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了解。

  “做修复的技术人员,电脑技术一般都不错,但美学修养可能还有所欠缺。特别是老电影的拍摄手法、艺术内涵,跟今天都不太一样,技术人员在修复时可能就会跟原片有所偏差。”左英就曾遇到类似问题,修复《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有老观众觉得画面太亮,说原片不是这个样子。后来,找到该片创作人员,才知道过去用的摄影机没法把画面拍得很亮。

  其实,老电影修复也是一种再创作的工作,如果能联系上当年的导演、演员,了解他们当初创作的想法,会对修复有很大帮助。左英无奈地表示,不少老电影都存在片段缺失的问题,很难找到原始拍摄素材进行补充。同时,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影片的主创人员也已经陆续离开人世,对于影片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影片修复人员已经无法追溯。

  是保留老电影的原貌还是对损坏片段进行后期补充?这也是修复人员很纠结的一个难题。“目前国内缺少一支专家队伍对老电影修复进行指导,也没有确立一个具体的修复标准,修复人员只能自己摸索。”左英说,未来资料馆打算招一批专家对老电影进行艺术研究,建立一个修复的质量标准。

  尴尬:用于农村放映,无缘城市院线

  2009年,王家卫修复的《东邪西毒》在国内院线上映,取得3千万元票房,让大家看到了老电影的商业潜力。同年修复的老电影《孔夫子》,也让导演费穆的名字再度引起公众关注。但是,很多修复完成的老电影却仍然躺在资料馆的库房里,比如完成了精细修复的《渔光曲》和《小城之春》,既没有机会走进院线,也没能在电视台播出。

  修复后的老电影怎样才能与影迷见面?记者从中国电影资料馆了解到,目前这些修复过的老电影主要是在一些农村进行公益放映,城市主流院线却与此无缘。此外,还有一部分电影每年都会参加国外影展,宣传中国文化。“国外比较关注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片子,其实六七十年代的片子也有很不错的,但关注度明显较低。”左英解释,一些不知名的老片子修复完了,就放在那儿,只有研究电影的专家会看,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

  前几年,国内经典老片的工作主要放在修复上,缺乏商业宣传和运作,很难通过商业行为收回修复成本。“其实商业运作并不难,老电影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可以用于宣传文化活动。”左英认为,比如老电影里有大量关于婚丧嫁娶的情节资料,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如果认真加以挖掘,会有很高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记者了解到,经典老片的商业价值在北美和欧洲都被运用得比较成熟。国外老电影经过修复后,主要通过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影展收回成本。在意大利,很多奢侈品牌赞助老电影修复,看中的就是老电影的历史文化内涵。左英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在考虑和探索修复老电影的商业运作。特别是在完成了5000部修复计划之后,下一步准备重点投入到精品电影修复计划中,扩大宣传,展现中国电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老片史话

  左翼老电影得到较好保存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早期电影都面临大量遗失的困境。即使在对电影保护极其重视的美国,1950年以前的电影胶片也有一半去向不明。因为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多电影胶片都已不知所终。1958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成立后,工作人员才开始收集老电影胶片。有许多老电影,目前已无法看到。

  据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没有电影资料馆,几乎所有完成片的胶片和放映拷贝,都存放在各个制片公司自己的库房里。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日本飞机对闸北、虹口一带的华界进行狂轰滥炸。当时中国主要电影制片企业的库房和片场差不多都集中在那里,所以损失非常巨大。那场战争对电影资料的破坏可以说是空前的。

  老电影胶片的损毁并不全是因为战争,国内对史料的保护也做得不好。1949年后,新中国政府成立了电影局,对老电影胶片进行贮存和管理,要求各地方电影发行公司把库存胶片全部上交北京。所以,在其他城市,包括上海在内,很难从民间找到老的电影胶片。当时,电影局要求对这些老电影进行鉴别,把它们分成不同类型对待,比如分成进步影片、落后影片、反动影片等,后两种都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有的发霉变质,有的被拉出去销毁。那些进步电影大多受到比较好的收藏和保护。这也是现在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仍能找到许多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或进步电影的原因。

  当然,绝大多数老电影胶片的散佚和损坏也和它的物质介质有关,当时普遍采用的硝酸片基,易燃且脆弱,对时间、温度、湿度都很敏感,如果得不到适当保护极容易变质和损毁。石川解释,中国电影资料馆1958年成立,才建起片库。在此之前,胶片是谈不上什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太穷,且刚刚结束了战乱和动荡,缺少保护的资金和条件,再加上人们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所以,对旧胶片的保护几乎是当时人们不曾考虑的一个问题。

  国外现状

  欧美修复老电影标准完善

  老电影的修复是一个世界性课题。1973年,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的默片《拿破仑》修复后公映,被视为电影修复这项事业的开启。也是从这时开始,好莱坞的各大制片厂逐渐认识到老电影的价值,建立起各自的影片资料库。1975年,美国人开始修复由弗兰克·卡普拉制片的传奇影片《消失的地平线》,当时,这部片子的正片和剧照在全美荡然无存,不得不从英国和加拿大找来拷贝。整个修复持续了13年。不幸的是,拷贝里的若干段落再也找不到了,最后修复版里插入若干描述剧情的黑卡字幕,这种方式日后成为默片修复里常用的手段。2009年,《孔夫子》修复时也采用了这一手段。

  关于电影修复,最有说服力的案例是修复版《大都会》。该片的胶片曾经散落丢失,2001年,德国茂瑙电影基金会以当时能够搜集到的所有影像素材,修复了画质精美的《大都会》,这个版本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褒奖。7年后,阿根廷电影博物馆意外找到一部《大都会》的老拷贝,时长210分钟。2008年,德国茂瑙电影基金会根据该拷贝制作了修复版,片长近2个半小时,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修复版本。

  如今,欧美各国都很重视老电影的修复,但情况不同。左英介绍,美国的电影版权主要由好莱坞几大公司拥有,各公司自己决定修复老电影,怎么修都有自己的标准。而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主要由政府机构主持修复老电影,制定了严格的修复标准,当作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来对待。美国、意大利等国还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修复教学,培养相关人才。而且,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放映,绝不是闭门造车。此外,国外电影机构对中国老电影的发掘、修复和推广,已经走在中国前面,英国、意大利都曾修复、展映过中国的经典老电影。

  相关链接

  库存老电影重在调控温湿

  目前,损坏影片表现出来的主要现象是:褪色、撕裂、划伤、画面剥落、脏点、霉变、划痕、酸变、收缩、扭曲、酸化、声道受损等。中国电影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树新介绍,保存电影胶片最主要的是控制温度、湿度,有非常严格的国际标准。库房最佳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但耗电量很大,国内一般调控在5摄氏度左右。另外,彩色片、黑白片和易燃片温湿度要求有所不同。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可以永久保存影像的介质。可推断的最高保存年限为1250年。至于影片的修复工作,一般分为8个阶段,即素材整理、素材清洁、素材数字化扫描、数字中间片颜色校正、数字中间片修复、声音扫描及数字修复、影片声画合成、影片输出。

    本报记者 周南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