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谦卑和放下, 是对人性真正的洞察

2011年09月18日 11:2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写散文的李海鹏和写小说的李海鹏

  当我读过一些李海鹏的专栏和报道文章、而且彻底地喜欢上他的文字之后,我却很难想象还有另一个可以创作出小说的李海鹏。

  不可否认,写一手漂亮的专栏和写出好小说,都必须具有类似的禀赋,比如,聪明,敏感,有提炼生活的小智小慧,阅读面和视野足够宽广,写得出一手婉转优美的文字——以上不是写好文章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但专栏和小说的质感是近乎相反的。专栏的体裁犹如一幅缎子,需要竭尽所能地铺陈你想象得到的“Blingbling”的碎钻和珍珠,如果你的逻辑够用,那么这些钻石和珍珠就会绣成漂亮的纹理。但小说呢,就是一个巨大的熔炉,你把再多的智慧和经验的宝物投进去,它都会吞噬,烧成灰、烧成炭,才能或驾驭力足够好的话,最后它会炼成一颗真正的钻石。

  的确,再精美纷呈的一幅绣品,与钻石的价值还是有差异的,再可观的小道也仍然是小道,虽然不妨碍有人各有所爱。李海鹏坚决地站在小说的一边。《晚来寂静》就是他的第一本小说,他在前言里说,“我比过去更强烈地意识到,倘若不是作为一个作家死去,我的一生将毫无意义。”我的理解是,他口中的作家,仅限于小说家,因为同一段话里,他申明了,“我是个百分百的小说家”。他曾多次阐明,《佛祖在一号线》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华丽文章,不过是不忍拒绝的无心之作。啊,啊,这让我们这些匍匐在这些斑斓灿烂的锦绣文字之下的崇拜者情何以堪。

  之所以絮絮叨叨作者在另一类体裁中的写作,是因为我知道,在小说中,忘掉那些闪光的语言、高妙的讥讽和充满见识的旁征博引是多么的不容易,甚至比获得这种才华还要难得多。习惯于在专栏里炫才耀技的作者,未必能做到安心地让情节、人物自己流淌,总是会忍不住从故事里跳出来。如何才能放下智识上的优越感?事实上,知名专栏作家转身创作小说者已经不少,就我读过的几本,都有类似的毛病:他们毫不掩饰地把在短平快的专栏文章里写作的聪明劲照搬过来,什么时髦就在小说里加什么,然后呢,然后就写成了新闻故事大串连和段子的集结。他们太知道读者的口味啦。

  《晚来寂静》:少年的心灵成长史

  之所以李海鹏不是李承鹏,就是因为李海鹏懂得谦卑的艺术。他真正懂得什么是小说。

  《晚来寂静》写的就是一个少年的心灵成长史。他从童蒙未开一直成长到大学毕业,直至三十一岁。这个“我”,这个夏冲,在他的人生当中遇见了什么吗?似乎什么都没有遇见。他只是在流水般习以为常的细细碎碎的生活当中拉扯着长大,读幼儿园,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有一对平庸又颇自以为是的父母,不甚亲密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一个妹妹,和无数关系不等的朋友。他的经历中可值得一提的不过是被学校开除过一次,谈过一次可称是美好的恋爱。他并不特别优秀,也不特别混蛋;命运没有给他什么馈赠,但也算不上特别亏待他。

  如此平常,他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就是我们。惟一特别的是,作者赋予了夏冲灵魂和心灵。

  夏冲在读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逃学。碰到一个同样逃学的优秀学生卢暮桥,卢暮桥说,他的理想是未来做生物学博士;他又问夏冲想做什么,夏冲告诉他,“我只想做某人。”“就是跟谁都不混在一起,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不记挂什么人,也没有任何人会记挂的某人。”卢暮桥一眼就看穿了夏冲:“你是个相当狂妄的人。只不过,别的是狂妄地跑上舞台去,你是狂妄地跑下舞台去。”

  与别的成长小说不一样,支配夏冲的不是荷尔蒙,而是无休无止的心灵漫游。夏冲是沉默的,甚至是孤癖的,他有几段人生选择了刻意闭上嘴巴。

  时代未尝没有在夏冲身上留下痕迹,如下海、个体户等概念,但都在他身边划过,仅仅留下一些浅浅的水渍而已。真正让他的内心翻起惊涛骇浪的,不过是诸如初中目睹了学校里一场又一场满头满脸鲜血的斗殴,幼时的朋友因小偷小窃被判了六年徒刑,高中与同学老师的格格不入,等等。夏冲的父亲曾经很郑重地给儿子作出了一个判断:“你没有志气。”这未尝不是这种格格不入的本质原因。一个人既看不起只知道成功的庸俗生活,也不甘心过真正堕落的生活,便免不了在世俗当中游离浪荡。夏冲或许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不在于他在世俗世界里混得特别不好、特别倒霉,而在于,他始终深怀着一种灵魂的痛苦。动人的就是这种力量。

  思考得越深,活得越多;有些人坐地日行两万里,心的容量未必增加多少;有的人日夜枯坐,想的却可能比海底的针更深。灵魂这玩艺儿,除了痛苦,它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回馈,连泡妞都未必会加分,可是他让如此平庸的夏冲与众不同,也让精英的李海鹏与别的精英人类不再混同。谦卑和放下,并不是指你写写底层,调戏一下人所共知的制度缺陷就可以的,它需要的是对人性真正的洞察,并且由衷地感觉到生命深处的美。

  还是李海鹏自己的归纳最有效:“他是一个少年,忍受着来自生命深处的,比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更不快乐,可是当时光消逝,回首往事,如果可能,他愿意永远是那个少年。”感谢李海鹏,感谢他那“淙淙作响”的句子,让我看到我们心中一直潜藏着的那个少年。

  文/侯虹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