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蜀道申遗靠谱吗?蜀道具备世遗的价值吗?(图)

2011年09月20日 12:4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题图说明:修复的悬崖搭架式栈道。本报记者李韵摄

  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到“一骑红尘妃子笑”,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曾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过众多荡气回肠的千古传奇。

  2009年7月28日,在经过科学考察的基础上,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刘魁立、谢凝高、舒乙、葛剑雄、郑时龄、王景惠9位专家联合发出《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2010年6月,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进行了先期调研;自2011年9月3日起,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带队,6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在陕川两省进行了为期9天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记者随行采访。

蜀道具备世遗的价值吗?

  回答是肯定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告诉记者:“按照一般的说法,蜀道远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应该已经存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这不仅在《尚书》、《史记》等古代文献中有蛛丝马迹可寻,更有大量的考古学证据来佐证。”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赵静告诉记者,蜀道起点在陕西关中平原的长安(西安),终点在四川成都,全长约4000公里,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对蜀道的总结颇有诗意:“蜀道翻越秦岭,其道路工程体系的特点在乎山水之间,优点在乎天人之间。道路循水而行,实现了翻越高山的工程意图。随形就势,这是先民筑路的智慧。如遇不可攀援的巉岩绝壁,修筑栈道也要与你比肩,这是先民筑路的气魄。”

  然而,蜀道并非仅仅只是一条道,它更是一条文化线路。通过调研,委员和专家们一致认定,作为联系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物产地区的纽带,蜀道还承担了多样的功能并具有多样的特性,在交通、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地势的险峻决定了交通、军事的作用,而道路的开通直接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种文化特性,这些功能与特性相互交融、相互关联。

  同时,蜀道所处的地域,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和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因而形成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蜀道文化线路由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古代文化遗产与近现代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样性要素共同构成。”

  “一条蜀道犹如一部中国的历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说,“蜀道的意义是世界性的,蜀道理应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

蜀道现在状况还好吗?

  回答是:不容乐观。

  由于历史的原因,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一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于上世纪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库时,包括“石门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被迫离开它们的原生环境,迁移至汉中市博物馆,而大量蜀道文化线路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则被水库淹没,留下了遗憾。

  近年来,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已经进入人们视野,相关保护工作已经在各地陆续启动。蜀道沿线的诸多历史遗存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投入1亿多元,让108国道成功避开古蜀道和千佛崖;沿线各地对蜀道保护的投入有所增加,有的制定了保护规划并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

  然而,蜀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尽管委员和专家们坚信水淹石门那样的错误不会再犯,但是令人扼腕的是,由于沿线各处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尚有偏差,蜀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仍在被侵蚀。

  在陕西省汉中市,对被水泥砖包裹得严严实实、比原址高大许多、中间立有花岗岩韩信塑像的拜将台,专家们无不摇头叹息:“这与主题公园何异?!”对于这种不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刘庆柱批评道:“脸上有皮肤病,怎能先美容?”

  与这种“保护性破坏”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样严重的,是不负责任的过度旅游开发行为。在有些地区,假古董就可以成为遗产构成的观念根深蒂固,一路上“假的比真的多”。每每谈及此,大家都痛心疾首。

  在四川广元的剑门关下,一条仿古的小径袅袅绕绕地延伸到关口,而真正的蜀道却湮没在半人高的荒草中,没有任何标识;更甚者,距关口不远处竟建了一个休闲广场。“怎可放着真正的蜀道不理,却建条公园小路?剑门关以险峻著称,怎会是如此休闲之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华的气愤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方面,由于蜀道文化线路原初的重要历史作用已经基本丧失,加上数千年风雨飘摇,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历史建筑年久失修,一些考古遗址被不合理占压,一些古道遗址被现代道路所取代,亟待抢救保护。

  同时,调研组也注意到,随着跨地域的交通道路、市政管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展开,蜀道文化线路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整体性保护受到挑战。另一方面,区域范围内电力、通讯、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农业灌溉、林木种植、矿业开采等,都经常出现对蜀道文化线路造成破坏的现象。

  难怪张廷皓慨叹:“蜀道这一人类历史的奇迹已经相当不完整了,有些地点已经很不真实了。存亡续绝是我们的使命!”

蜀道现在能申遗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

  虽然蜀道文化线路的遗产价值毋庸置疑,虽然国家文物局亦明确表示支持其申遗,但与丝绸之路、大运河相比,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还相当薄弱。

  通过调研,专家们认为,蜀道文化线路首先以现存各个历史时期的道路遗存为主线,不但包括在交通、军事、商贸、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蜀道密切关联的古关隘、古渡口、古城寨、古寺庙、古邮驿、古客栈、古桥古塔、行道古树等,而且包括沿线城镇结构、山水格局,以及民俗文化等。

  然而,现在“连最根本的家底还没摸清”,“蜀道目前面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如是说。清华大学国家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吕舟认为:虽然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也是困难最大的工作,但“专项调查和科学研究是蜀道文化线路申遗的基础条件。”调研组建议首要任务是组织力量做好资源调查、价值认定,也就是罗哲文所说的,“让蜀道由书面价值对应为真实可见的现实存在”。

  针对蜀道文化线路的复杂性,多位委员和专家不约而同地建议: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学研究。大家认为,作为新型文化遗产,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与之相关的科学和技术。调研组还多次强调,目前必须加大对蜀道沿线重要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力度。单霁翔解释说,这种“抢救性保护”包括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修缮,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对于文化景观的保护整治,对于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征集等。同时他建议,应实现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切实防止城市化加速进程中,大规模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对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的破坏。

  委员和专家们坦言:申遗只是过程,保护才是目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工作,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蜀道保护与申遗工作的重要理念。正如在调研中形成的《广元共识》强调的,要正确处理好蜀道保护、传承、发展与申遗的关系,把抢救和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申遗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报记者 李 韵)

  链接

关于蜀道的几个问题

  一、“蜀道”始建于何时?

  “蜀道”因李白的《蜀道难》而名扬天下,而四川与关中之间的道路却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四川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早在夏商时代蜀地已通过秦岭与中原有了来往。他介绍,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为西周“散国”之物,如今位于陕西宝鸡的大散关即为“散国”故地——记者注)铭文中有“周道”,这应该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关于“蜀道”名称的应用。

  二、“蜀道”只有一条路吗?

  在陕西汉中市博物馆,记者了解到,“蜀道”通常主要指连接成都平原与关中地区的通道,即由四川通往汉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由汉中通往关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等七条主要道路构成。因此蜀道并非一条,而是一组道路群。

  三、“蜀道”要满足怎样的标准才能成为世遗?

  “蜀道”要想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的六项标准中的一项或几项,方可获批。这六项标准是: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在建筑、文物等方面,展现了人类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的重要交流;能为现存或已消失的一项文化传统提供唯一或独特的证据;一种建筑物、建筑风格能展示人类历史重要发展时期;是一种传承人类具有土地利用或海洋开发的典范,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等相互作用;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等存在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专家们认为,“蜀道”已经至少满足了其中一项标准,因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