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黄埔军“不知死” 黄埔魂代代传(图)

2011年09月20日 14:3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黄埔军“不知死”黄埔魂代代传(图)
2011年9月,黄埔军校老学员在烈士陵园内向先辈们鞠躬致敬。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黄埔虽是弹丸之地,却是历史风云际会所在。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国民大革命,黄埔可谓风起云涌,所经历的几件大事无不惊天动地,载入史册。

  孙中山心系黄埔

  从广州市区驱车,沿中山大道一路东行,大约十几公里路程便来到珠江边上的鱼珠码头,码头对面就是黄埔军校。从码头登船,船行五六分钟便抵达对岸。

  经过近年来多次修复,黄埔军校旧址以及旧址纪念馆陈新不掩旧,临江耸立的正门仍保持着当年的欧式风格,大门正中的门楼上挂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木匾。新砌的围墙内,当年开学典礼的操场一切如故。环顾四周,如果不是游人如织,闭上眼睛就能回到87年前。1924年6月16日凌晨6时,孙中山率胡汉民、汪精卫等高级官员,从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出发,乘“江固”号军舰前往长洲。7时40分左右抵达军校,校长蒋中正、校党代表廖仲恺率众在校门前码头迎接。随后孙中山视察了课室、寝室,并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

  孙中山第四次前往黄埔军校已是1924年的11月初。“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曹锟、吴佩孚军阀政权垮台……”当天,孙中山在军校俱乐部的演讲,有2000多名官生前往聆听,最后连站的位置都没有。他赞扬冯玉祥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的壮举,勉励学生继续努力,誓做革命政府的武力后盾。10天后,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为谋求国家和平统一北上商讨国是。当天下午3时,护送他北上的永丰舰驶临长洲江面,黄埔军校官生在岸边列队欢送。孙中山到北京后,即为国事日夜奔劳,于次年3月12日逝世。消息传回黄埔,军官学生们无不痛哭流涕。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下,黄埔官生在东征、南讨和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有幸埋忠骨

  青山绕绿水,旌旗映日红。登临黄埔第二高峰扯旗山,极目远眺,可见长洲岛上青翠松柏之间,矗立着一座雄伟的花岗石纪念碑。据史料记载,纪念碑为当年黄埔军校代校长何遂为缅怀北伐烈士的功绩,于1929年9月所建。

  如今,站在烈士碑脚下,仰望这10米高的纪念碑,凝视碑身镌刻的“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光辉夺目的22个大字,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20年代。

  1924年,正值北伐前夜,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指引下,进行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国内革命战争。此后,全国掀起了群众性革命高潮。在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国民革命军先后取得了东征、南征的胜利,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主张。同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了《北伐宣言》。随后,国民革命军10万大军,兵分三路挥师北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击溃军阀吴佩孚,攻下武昌,占领南昌、九江,歼灭孙传芳……北伐战争打响后,革命势力迅速扩展到长江、黄河流域,不可一世的吴佩孚也哀叹到,他的军队官兵都“不怕死”,想不到黄埔军是“不知死”,连连夺下汀泗桥、贺胜桥。帝国主义看到北洋军阀弱不能当,便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纷纷增兵上海、炮击南京。1927年,内外受阻的第一次国内革命以失败告终。

  曹渊、文志文、赵荣忠……这些“不知死”的北伐勇士倒在了血泊之中,纪念碑上刻下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枚流芳百世的印章,即便没有留下姓名的英烈们,他们“冒死前行”的精神也凝聚为黄埔之魂。

  战时同患难,共捐躯;死后同一穴,共丰碑。如今每到清明,在烈士墓前,一束束鲜花、一幅幅挽联慰藉着青山灰土下的忠骨。后人有诗云:“黄埔有幸埋忠骨,历史无情诛佞臣。先烈回眸欣笑脸,丹心热血花艳红。”

  ■专家点评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引用徐向前元帅名言 “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

  “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所以进黄埔军校必须要有报国的精神。这一点对我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也应该继承这个精神。”2011年9月9日,在黄埔军校旧址,林上元向记者谈起了自己对黄埔精神的理解和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林会长还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背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没有革命军队,孙中山先生只能依靠地方武装。他们没有革命理想,随时会叛变,所以孙中山就决定成立自己的军队。”他认为,辛亥革命和黄埔军校的建立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辛亥革命发扬的是一种爱国革命的精神,黄埔军校也在传递这种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必须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了,但他称,这“并没有让我们忘记进入黄埔校门时就背负起的历史使命:爱国,革命”。林会长说,黄埔军校第一任会长徐向前元帅曾经说过,“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所以我们还有责任,也有义务来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

  林会长称,黄埔同学会将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继续为我们国家的富强、统一作出贡献。

  ■光影穿越 投身辛亥革命的首支军舰“海圻”号出访时是大清 归来已是民国

  1895年甲午海战惨败后,在张之洞、刘坤一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清政府开始了缓慢而又艰难的重建海军之路。清政府先后从英、德等国买回43艘军舰,但因囊中羞涩,只有从英国订造的“海圻”号巡洋舰够大够先进。这艘号称“天字第一艨艟”的军舰,吨位是4300吨,上有两门8英寸炮,是当时海军的“镇海之宝”。

  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逝世,其子乔治五世继承王位,定于1911年6月22日举行加冕庆典,邀请了包括清政府在内的18国、200余艘军舰参加庆祝仪式。清政府决定派专使亲王载振前往祝贺,并下令海军部“加派巡洋舰统领程璧光率领海圻巡洋舰前往,顺访美利坚诸国”。

  1911年4月21日,“海圻”号载着300多名大清海军精英,从上海起航。6月24日上午,乔治五世国王偕玛丽王后在海军大臣邱吉尔的陪同下检阅各国舰队。观舰仪式结束后,“海圻”号到纽卡斯尔的阿姆斯特朗船厂进行维修。一个月后,“海圻”号继续向美国东海岸进发,于8月10日到达纽约。

  “海圻”号万里远航耗时一年,想不到回国途中,祖国已经改朝换代。1911年9月初,全舰官兵在海外易帜,加入革命阵营。1912年5月,“海圻”号驶抵上海吴淞口,成为投身辛亥革命的首支军舰。留意当时的影像资料会发现,“海圻”号出访时挂的是大清的龙旗,回国时已改挂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对话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保住长洲岛的历史文脉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黄埔论坛活动的晚宴上,黄埔区委书记陈小钢的身份显得尤为特别,他既是黄埔区委书记,又是黄埔后人。他的祖父陈豹隐,曾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是《资本论》第一个中文译者,与马寅初并称为经济学界的“南陈北马”。9月8日晚,陈小钢接受了媒体采访。

  南方日报:几十年后的今天,在祖父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您又成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这对您而言有哪些特殊意义?

  陈小钢:解放后,祖父一直致力于搞理论教学,在政治上不是很热衷。在祖父工作过的土地上,我对黄埔怀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也深感责任重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期在黄埔区视察时强调,黄埔区不能老是搞工业,其他方面也要通过产业转型搞上去。我的理解是,黄埔区过去经过工业发展的漫长时期,在当前产业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中面临很多困难,在经济发展中难免有起伏波折。但黄埔区的经济哪怕暂时排不到全市前列,也要力争黄埔百姓的幸福感能排在全市前列。

  南方日报:新时代下,黄埔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是什么?

  陈小钢:黄埔区目前围绕加快建设港城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江城区的目标定位,逐步明晰了“北二南三、一岛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黄埔军校所在的长洲岛是一块宝地,众多历史文化古迹荟萃其中。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要保住长洲岛的历史文脉,用低强度的改造,把它变成广州市最大的一个休闲公园,一个旅游慢岛。目前,黄埔区正在委托专业机构对长洲岛改造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并选取福南坊、安来市作为改造示范点。所有开发都要围绕保护、修缮文物来进行,要基本保留岛上居民的民俗风情文化形态,科学规划和开发长洲岛及其周边岛屿,加强长洲岛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把黄埔军校旧址和长洲岛其他历史文化古迹、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结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造和保护。

  专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静 实习生 尹传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丁玎(除署名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