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鹿回头》人偶剧创作始末(图)

2011年09月21日 16:24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人偶剧《鹿回头》剧照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克勤

  1987年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落成后不久,1988年海南建省,三亚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按照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城市的定位发展。三亚的旅游建设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越来越美,国内外来三亚的人越来越多,鹿回头公园成为一处热闹的旅游景点,《鹿回头》石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这时,我已由部队转业地方工作,任厅、局长,经常陪同一些中外人士来三亚。1991年,我陪同日本文化巨头德间康快先生考察三亚。围着《鹿回头》大型石雕,德间先生一再对我讲:这座石雕很美!很耐看!德间先生是个中国通,汉语说得很好,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他出资拍摄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中日很有影响。德间先生建议我,把鹿回头的传说搬上银幕、搬上舞台,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宣传海南文化、鹿回头文化。

  德间先生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

  我后来一直在琢磨,如何把鹿回头神话传说搬上银幕、搬上舞台。

  1995年,我又到三亚作文化考察,遇到老战友孙凯。此时,他任三亚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孙凯曾在广州军区《华南民兵》杂志当编辑和记者,在海南军区参加过编导电视系列片《我爱宝岛》,还在通什军分区宣传文化机关工作多年,长期在民族地区生活,对黎族文化很有研究,特别熟悉黎族音乐、服饰、歌舞和鹿回头文化。而且是海南人,与王越丰、林毓豪都很熟。尤其令我高兴的是,他正在写《鹿回头》剧本,已有部分内容发表在市文联主办的《鹿回头》杂志上。我们在一起认真商量如何把《鹿回头》搬上舞台,越谈越兴奋,取得了完全一致的共识。

  不久,我向省文体厅党组推荐,由孙凯任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团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用三年时间,创作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向1998年海南建省10周年献礼,向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我们内定的目标是,争取该剧获得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奖:国家文华奖,并争取晋京演出,为海南争光。

  为什么采取人偶剧的形式演《鹿回头》呢?这也是经过一番认真考察和研究后决定的。海南人偶剧主要流行在琼西北的临高一带,有上千年的历史。该剧种的最大特色是:人偶同台,人偶同演,大舞台,大空间,形式活泼多样,人主情偶主形,很适合表现《鹿回头》神话传说故事。而且该剧种老少皆宜,不受地方方言的影响,看表演、看动作、看剧情,就能看得懂。如果对其改革,把黎族音乐、歌舞、服饰大胆地植入其中,那就更好看,能够真正达到好听、好看、好懂的艺术效果。

  我们拿出初步意见后,向王越丰汇报,他对此很支持。我们按此想法创作了一两段折子戏演给他看,他很满意。于是,我们坚定地按照这个创作思路走了下去,到1998年4月海南建省10周年前夕,该剧在海口工人影剧院公演,头一场就打响。连演10天,场场爆满。

  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在海口演出成功后,又根据省领导的指示,下到全岛各市县演出,共演出90多场,好评如潮。此事惊动了北京,时任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李源潮和艺术司司长王文章亲自到海南来看戏。随后,又派著名戏剧理论家、评论家郭汉城等专家前来海南指导。1999年9月底,文化部将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作为优秀剧目上调北京,参加庆祝国庆50周年的晋京演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为此都发了消息和评论,称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是“极受欢迎”、“人偶双绝”。海南有个《鹿回头》,从此誉满京城。

  2000年,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国家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是海南历史上舞台艺术作品在中国获得的最高奖项、最多奖项。孙凯也获得国家文华大奖中的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奖。鹿回头文化为海南的跨世纪之旅争了光。

  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的成功,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把神话传说故事的黎族文化特色更加强化了。整台剧都在展现黎族风情、风俗和黎族文化经典,让人们对黎族文化有了更全面、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深感该剧面目一新。第二,把鹿女、猎手、坡鹿的形象活化了。鹿女、猎手变成了看得见、逗人爱的美丽黎族少女、黎族小伙。坡鹿不再是一只,而是一群,神鹿在坡鹿中,神鹿和坡鹿的集体舞、双人舞、单人舞,充分展示了神鹿活泼可爱、灵性十足、爱憎分明、亦鹿亦仙的美好形象。尤其是神鹿变成人这场“回头”戏,借用声光电等特技手法,演得活灵活现。第三,把神话传说故事的情节细化了。鹿回头传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如果用文字表述,就100多个字。但内涵丰富,为二度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在忠于故事原意的基础上,把整个故事设计成彼此连贯的五幕戏,即青年猎手在五指山遇到神鹿,青年猎手追赶神鹿,神鹿变成美丽的黎族少女,猎手与鹿女成婚,成婚后的猎手和鹿女过着艰苦而又幸福的生活等五幕戏。这样,一个100多字的神话故事便演绎成了一台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好听、好看、好懂的大戏。第四,把神话故事爱的主题更加深化了。通过剧中黎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劳动画面:打柴舞、狩猎舞、月下舞、织锦舞……,使人切实感受到人间可爱、生活可爱、真情可爱、未来可爱,《鹿回头》爱的主题得到升华。

  总之一句话,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的成功,是对鹿回头文化再认识、再创作的结果。这一点,恰恰与林毓豪创作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的体会相一致。更让我高兴的是,林毓豪的祖籍是乐东黄流人,孙凯的祖籍也是乐东黄流人,两个人继承和发扬了黄流重教重文的光荣传统,为弘扬鹿回头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大型艺术石雕《鹿回头》到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中间经历了12年时间。这12年,是海南建省后的头12年,是海南省走向21世纪的12年。经过12年的探索、发展、建设,人们对海南文化已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没有人再说“海南是文化沙漠”了,而更多的是听到人们在讲“海南是文化资源丰富而又独特的地方”,“海南正在变成颇有文化特色的宝岛”。

  王越丰同志具有深远的文化发展战略眼光,可以说,从《鹿回头》雕塑到《鹿回头》人偶剧,就是他抓海南文化资源开发和深度开发的实例。我们创作大型海南人偶剧《鹿回头》期间,王越丰听说我们经费十分困难,便把他亲手种的芒果摘下来送给我们,说“实在不行,就把我的芒果和芒果园卖了”,鼓励我们再难再苦也要坚持下去。这时,他已经退休,身体也不是很好,他的支持,让我们深受感动。正是因为他的重视,他的身体力行,鹿回头文化得到弘扬,由神话传说变成了大型艺术石雕,变成了大型人偶剧,由海南黎族文化的经典成为了海南文化的经典。所以,每当有人问我,鹿回头石雕和鹿回头人偶剧的成功,首先应当感谢谁?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首先应当感谢王越丰!没有王越丰,就不会有鹿回头大型石雕,也不会有后来的鹿回头大型人偶剧。

  十分遗憾的是,王越丰1999年7月69岁就病逝了,埋在五指山,成为名符其实的五指山之子。1997年1月,56岁的林毓豪也英年早逝,他的墓在他的故乡乐东黄流,墓碑面朝三亚鹿回头,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鹿回头之子。我把这些情况告诉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李源潮后,他很惋惜。李源潮后来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曾多次去看南京雨花台大型石雕《先驱者》。这是林毓豪20世纪70年代参加创作的作品,已成为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经典永存。李源潮向《先驱者》三鞠躬,向海南培育出林毓豪这样优秀的艺术家表示敬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王越丰、林毓豪走了,但鹿回头的神话故事还在海南岛上继续流传。那鹿变成人,向往人间,向往生活,向往真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将永远激励海南人民去拼博、去奋进。我衷心地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鹿回头文化有新的大作问世。等到海南建省30年、40年、50年时,我们再回头,看到的一定是一个更美更富的海南。

  本版图片由鲁朴翻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