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有多种不见国内馆藏的明刊

2011年09月30日 09: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在经历两年多的编纂出版过程后,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

  第二辑共90册,按四库分类法编排,分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14册、史部18册、子部20册、集部38册,全辑共收录域外汉籍共计289种。它的出版标志着该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是中国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重大出版工程之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编纂,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型古籍整理项目。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出版,旨在对域外汉籍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的调查和整理,遴选孤本和善本,编纂一套影印古籍丛书,借此准确把握汉文古籍在域外遗散、收藏、保存的基本状况,同时撰写域外汉籍目录与提要索引,为学界提供基本线索。编纂此文库的更深层的目的则是通过这项活动,一方面引起人们对域外汉籍的关注,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内涵,陶铸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强化民族的尊严,提升国家的荣誉;另一方面,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大背景之下,关注历史上东亚各国之间相互交流和了解的进程,从而为今日国与国之间建立互信友好提供镜鉴。

  域外汉籍浩如烟海,存量极为庞大。就其来源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中国版汉籍,即中国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流传到海外的,由中国文人撰写、抄录、刊刻的汉籍;其二则是日本版、韩国版、越南版等域外刊刻、抄录的汉籍,也包括域外学人用汉字撰写的著述。

  第一类文献中常有中土佚书,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在《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中,即有《新刻邺架新裁万宝全书》《新刻类辑故事通考傍训》等多种明刊日用类书,不见于国内馆藏,而它们为研究明代社会史、经济史、法制史、文化史提供了翔实可靠、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其研究价值近年来渐为学者所识。而这类佚书或稀见文献从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汉籍之路”,使中国的图书源源不断地流布到周边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而中国本土的一部分古籍在遭受兵难、火厄等天灾人祸之后散佚殆尽,却在异国他乡留存了种苗,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献的幸运,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类文献过去并不受到重视,但现今却是不可忽视的新材料。比如,第二辑选取的若干种朝鲜诗话珍本,如《清脾录》《彝叙诗话》等。诗话文体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朝鲜-韩国半岛、日本列岛以及中南半岛地区,可见这一文体在汉文化圈受欢迎的程度。朝鲜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之物,是古代朝鲜人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诗话的优秀成果,他们对中国诗词亦有其独到的见解,对中国诗词理论又有进一步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古代朝鲜诗人的诗学观念、审美情趣及其民族文化性格的展示。又如第二辑选编的数种朝鲜王朝所修中国史书,如《续史略翼笺》《续明史》等,可窥探其历史上尊周攘夷、遵明反清之心态,同时提供了一个佐证和补充中国传统文献所述史实的窗口。因此,这类文献的研究价值、文化价值高低,自不待言。

  这些文献均为国内首度出版。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不仅免去了国内学者去国访书的舟车劳顿之苦,而且为学界、文化界提供了新材料,有利于催生相关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是保存海外庋藏汉籍、延续汉籍生命周期的重要举措,从而使之化身千百,达到传承并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这恰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本报记者 潘衍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