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杂技综艺《龙狮》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图)

2011年10月09日 08:5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龙狮》表演现场 资料照片

  十几年前,一场名为《龙狮》的中国杂技综艺舞台剧,开始登陆欧美演出市场。谁也没有料到,《龙狮》就在这里“扎根”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观众人数累计约9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9亿美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演出在国外“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创立自己的演艺品牌

  1997年,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不满足于为一些国外公司提供零打碎敲的杂技节目,而是尝试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再创作,将单纯的杂技表演改编成为戏曲、舞蹈、音乐等有机结合的杂技综艺舞台剧。

  加拿大太阳马戏团总裁盖·拉里贝特在德国观看了中方的演出后,萌生了合作的强烈愿望。随即,加方出资1000万美元并负责创意制作和市场推广,中方负责挑选演出团体、协调国内杂技团。就这样,《龙狮》诞生了。

  在长达10年零9个月的首轮世界巡演中,《龙狮》足迹遍布全球60多个城市,共演出3843场,上座率保持在90%以上,创造了中国主题杂技演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演出时间最长、总收入最高和中国杂技演出团体承担整合国际大型商演剧目的先例。

  《龙狮》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成为众多欧美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还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英文名——DRALION(以“龙”和“狮”的英文组合而成)。

  在演出市场上,评价节目是否成功“走出去”,有三个衡量标准:外国观众是否占多数、国外主流媒体是否关注以及是否赢得可观收入。《龙狮》能够逐个地“对号入座”。

  在中西方文化之间自由“游弋”

  “灵感源于东方哲学对天人合一和谐之道的不懈追求。”这是太阳马戏团关于《龙狮》的广告词。

  “《龙狮》的创作始终注重凸显东方元素。”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介绍说,吉祥物“龙狮”是从中国杂技传统的狮子舞台节目演化而来,龙首代表东方的智慧,狮身象征西方的力量,“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化为舞台主题贯穿始终。

  除了对传统中国元素的坚持,按国际演出市场规律进行“再包装”,是《龙狮》受到欧美主流市场欢迎的重要砝码。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国际运营中心总监李津认为,中国演出要在欧美主流市场受欢迎,最好用西方观众熟悉的思维来讲述和演绎一个世界性主题,让观众觉得类似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龙狮》是以中国“五行”观念为主线讲述关于生命的严肃主题,但编排者以西方观众最喜爱的小丑角色把不同主题加以串联,一文一武两个小丑的穿插演绎完全不着痕迹,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领悟神秘的东方哲学。

  精品创作少不了对细节的不断打磨。“《龙狮》创作团队对细节的追求超乎想象。”李津说。十余年来,制作团队每年至少对整台剧目进行两至三次的调整,保证常演常新;每场演出都以录像的形式加以保留,舞台监督人员每周对所有演员的表现仔细点评;每个角色都有一本专属于自己的化妆指导手册……

  “这些制度始终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是确保《龙狮》演出经久不衰的关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竺自毅说。

  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龙狮》的成功不仅证明了中国文化产品有着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还让中国文化企业在“借船出海”的过程中,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文化产品制作和企业运营模式,为文化体制改革后更多中国文化演出“造船出海”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与太阳马戏团的合作过程中,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要从单一的传统中介企业向复合型、集成型、创新型国际文化企业发展。

  张宇介绍说,在创新节目表现力的方法上,《龙狮》为中国演出团体提供了样本。它广泛吸收杂技、戏曲、舞蹈、音乐各门艺术的精华,吸引了各年龄层的观众,既保证了高端品质又实现了雅俗共赏。

  “以演员为本”的理念是《龙狮》充分发挥演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法宝”。中国演员在国外进行《龙狮》演出时,中加双方不会视他们为“单位职工”,而视为节目不可缺少的“艺术家”。他们在国外演出时,每逢家属出国探望,公司都会指派专人提供周到服务,使演员们享受到尊重。“对于《龙狮》,我们在与国际大公司的长期合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深入了解到国际演艺市场规则和国外主流观众的兴趣,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化管理水平。”李津说。

  张宇期待通过不断地打造自主品牌的国际精品节目,逐步从文化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为中国文化产品赢得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本报通讯员 孙奇茹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