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裴钰:今天的人们对辛亥革命有着很大的误解

2011年10月09日 15:48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内知名文化和旅游学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文化观察员,多地政府和5A景区顾问,代表作《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中国帝王陵商业地图》等。

  □羊城晚报记者 黄咏梅 实习生 陈璋恒

  不少年轻人

  对辛亥历史懵懵懂懂

  羊城晚报: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过:“(法国大革命)绝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个评价是否适合我们今天反思辛亥革命?

  裴钰:托克维尔的这段话,可以当作我们交流的起点,他准确地归纳了大革命的四点特征:必然性、长期性、残酷性、猛烈性,这些也是辛亥革命的鲜明特征。我们之所以要首先突出这一点,因为,今天的人们对辛亥革命有着很大的误解,比如,辛亥革命是武昌起义,偶然发生;是仓促取胜,侥幸成功;是少数人的革命,只波及到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等等。让我很忧虑的是,年轻人对辛亥历史懵懵懂懂,有一个80后朋友直言,我们知道很少,也没什么印象。

  羊城晚报:似乎历史只停留在中老年人记忆里,针对你刚才提到的几个主要误解,请谈谈年轻人应如何认识辛亥革命。

  裴钰:历史最重要的传承位置,就是青年。他们要记住真实的历史。19世纪,现代文明改变了世界,不仅有棉纺织品、铁路、银行,还有民族、独立、自由主义等现代思想。辛亥革命属于世界近代史,至19世纪末,近代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全球化达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潮,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殖民地和资本的扩张覆盖全球,工业国家实现了全球资源配置。工业革命催生了以自由、民主、独立为核心诉求的社会变革,从工业国家自我改革,到殖民地民族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和辛亥革命便是美洲、亚洲殖民地革命的明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正是我们这个殖民地国家因应工业革命的思想产物。从根本上讲,辛亥革命是世界现代文明变革的必然产物。

  辛亥革命不是武昌起义,指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提出废除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府的主张,到1912年民国成立,前后整整16年,波及世界,如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占香港、法占越南、檀香山、伦敦等地,都是民主革命酝酿、组织和筹备的重要地区。革命党人的革命组织水平很高。如1911年武昌起义并非孤立事件,是同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响应计划。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8日,革命党人张绍曾发动河北滦州兵谏,强力威逼清政府废除皇室特权、重开国会、大赦革命党。11月4日,革命党人吴禄贞率部截断京汉铁路,砍掉武汉前线的北洋军给养。17个省相继独立,南北夹击,会猎袁世凯,绝非仓促的胜利。辛亥革命广泛激发了晚清时期中下层民众。辛亥革命得到世界华人的大力支持,比如,北美很多华人社团卖房卖地来资助革命。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现代化

  羊城晚报:现在有些人在反思,认为清朝可以完成自己的改革,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历史会怎样?

  裴钰:我想,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晚清时的人们,1902年,康有为说“君而无道,不能保民,欲革命则革命耳。”1900年前后,康有为支持唐才常发动反政府起义。康有为是最大的保皇派,他竟然组织反政府起义,最保守的保皇派对清廷都不抱希望了,都迫不及待闹革命,由此可见,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经支持革命。清朝人不曾有的假设,今天的人们有了;清朝人对清政府已经死心了,今天人们却抱有幻想,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实际上,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了5个转变:1.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村小生产,向半手工化、半机器化的近代社会转变;2.从自然经济,向近代商品经济转变;3.从君主专制政治,向民主共和政治转变;4.从封建世袭、宗法,向政党政治、名义上的“自由”、“法制”转变。5.从“儒家治国”,向科学、民主、开放的主流价值观转变。1912年是中国现代民营经济发展的开端,实业家们认为“今之共和政体成立,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也。”梁启超在倡导现代金融业理论。比如,1912年12月5日,民国工商部颁布实行《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废除晚清官商“专利垄断”特权,对民间发明、改良工艺制造,予以专利奖励,使其享有“专利权”。民国在实践层面第一次实现私人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比如,民国陆续颁布了《公司条例》、《商业通例》、《公司条例施行细则》《公司注册法规》等商业法律法规,为民间投资创业提供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注册手续》规定:“自当事人禀请之日起,须于三日内,将注册之事办理完竣”,在这个细节上,体现了政府对民间投资创业的支持,也体现政府的高效率。

  羊城晚报:还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认为袁世凯欺骗了世人,窃取胜利果实,这个事件是因为革命党软弱性造成的。你赞成这个观点吗?

  裴钰:不是软弱,真的没有实力。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真的发动了北伐,北伐军还攻占了徐州,但是因为支撑北伐的日本借款方案夭折,北伐没钱了,所以失败。当时,民国政府机关的每天开支要100万银元,临时政府没有这个钱。南京周边有十七个师,兵员三十万。南京百业凋敝,各支部队讨要军饷军械,哗变哄抢此起彼伏,每天总有数十起之多。当时,袁世凯和黎元洪罢兵,北洋军从汉口、汉阳撤兵,锋芒转向南京。当时,最让黄兴忧心如焚的是,探知到浙军司令朱瑞和段祺瑞的来往密电,朱瑞表示支持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听从段祺瑞指示。对外借款和对内公债均告失败。张謇把持两淮盐税,黎元洪等地方大员把持地方财税,都不上缴中央。孙黄二人走投无路,便决心先让袁世凯继位,然后利用民选制度,选掉袁世凯,这是革命党的计划。

  不应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说“和平交接”更为恰当。1911年12月2日,北洋军和民军停战。独立各省的代表举行会议,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世凯反正来归”,民国政府暂时空缺“大总统”职位,由袁世凯就任。这个议案,是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的正式法律文件。这个民意议案后来被袁世凯和孙中山双方都接受,袁世凯促成清帝退位,表示遵守共和制度,实现了政权和平交接。不存在什么私人协议和秘密交易。

  我心中有两个“辛亥革命”

  羊城晚报:在新书《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中,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不局限在史料分析,能感触到历史很本质的东西,据说你为了写这本书走访了很多革命遗址?

  裴钰:2010年我花了几个月到武汉、中山、广州、香港、澳门、南京等地进行了辛亥革命文化遗产的走访,这个路线正是辛亥革命酝酿、发生、发展、高潮、失败的轨迹。举个例子,2010年10月10日,晚秋的武昌,细雨微微,阴雨大江,在武昌起义的各种回忆笔记中,对1911年10月10日的天气记录,也是天色阴沉、细雨绵绵。我找到了首义工程第八营遗址的大体方位,登上楚望台军械库遗址,至中和门(今首义门),爬上黄鹤楼,俯瞰蛇山,你看我的新书对武昌起义的记录,地理可以精确到街道和小巷,时间可以精确到小时和分钟,全景再现历史的细节,如军队调防,军官战士口令,革命党行踪……

  我到香港港岛中环地区,亲访辛亥革命历史遗迹,100年过去了,历史街区的面貌变化不大,能够勘察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澳门,孙中山文化遗址同样丰富,我查阅了内地所没有的第一手的辛亥史料。我用五分之一的篇章详细记录了革命党的海外奋斗历程。没有实际调查,就没有这样的视角,没有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受。

  羊城晚报:在辛亥考察中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裴钰:在我的感受中,有两个“辛亥革命”,一个在档案、典籍、文献、资料、笔记之中,她是静止的,是凝重的,是安详的,是坚硬的,还有一个,在我的行途中,她是涌动的,是蓬勃的,是鲜活的,是柔软的。孙中山先生说,“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00年前的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家国情怀”!我认为,这份情怀不是僵硬的,不是战栗的,我更愿意用自己的笔,去记述一个鲜活的辛亥,一个生动的革命。中山先生讲:“维持共和之力,本根于心,心坚则不畏大敌!”

  羊城晚报:“心坚不畏大敌”,在这里,“心坚”指的是什么?

  裴钰:我引用王阳明的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理解的“心坚”,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光明之心”。王阳明讲求“良知之学”,什么是良知之学?就是不功利,不计较,不复杂,不投机,纯粹一些,淡定一些,沉静一些,专心致志,把精力放在理性和逻辑里面,这是良知之学,也是良知之作。辛亥百年,一个知识分子要尽到自己的良知。良知,不分专业、性别、贫富、贵贱,良知之作,面向每一个人的心,打开你的心,融入你的心,把中国真正地融入自己的心中。良知和爱国,心脏和血脉,100年前,国人心存良知,救亡图存,心是热的,血脉昭彰,而这本书,既是血热情怀的延续,薪火相传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因此,在我的心里———辛亥百年,春暖花开!

  黄咏梅、陈璋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