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为何广东光复比南方几个省份都晚?

2011年10月27日 17:0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11年11月9日,广东各界代表在广东咨议局集会,宣布“共和独立”,成立广东军政府。图为广东咨议局旧址。 曾强 郑洽 翻拍

  为何广东光复比南方几个省份都晚?为何广东军政府在短短两年内便瓦解散落?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捷。

  四大原因导致广东响应滞后

  孙中山的《孙文学说》曾回顾了兴中会建立到黄花岗起义的10次主要的起义,其中有8次是在广东境内举行的。武昌起义前,广东是反清革命的主战场。

  在1911年8月6日胡毅生、朱执信致孙中山的电函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此逐省办去,得有成效,再行借款,然后聚全力于一省以发动(大概仍以广东为有利)。”由此可见,直至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不少革命党人仍认为广东会是首个推翻清政权的省份。然而,武昌起义发动后,最先响应的是湖南,随后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动起来了,唯有广东迟迟未动。

  对于广东的滞后,邱捷认为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首先,革命党人多次在广东举义,清廷在广东的防范特别严密。此状况在多封电函中均能找到线索。1911年8月6日胡毅生、朱执信在致孙中山的电函中写到:“此次事后,省港之人皆极称义军之仁勇。惟此时侦探之多异常,一时不能轻易收人,若有财力者之帮助,则尚未多。”可见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清政府加强了广东省内的防卫工作,筹款进度也受阻,革命党人的处境一度陷于被动。

  此外,多次起义失败已让广东革命党人的元气大伤。另一方面,武昌起义爆发后一段时间,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不在广东,无人主持革命导致广东迟迟未动。

  “江西、安徽等省的新军在独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广东新军于1910年春庚戌起义失败后,原来的革命骨干或牺牲,或被捕,或被遣散。”邱捷说,当时清朝官吏特别加意防范新军,把新军主力调离广州,而把广州防务交给比较保守的巡防营等军队负责,所以省城的军队并没转向革命,最后只是不抵抗而已。新军只在香山、肇庆等地独立的过程中起了较大作用。

  邱捷分析,谘议局对各省的独立起着重要作用,而广东谘议局却被守旧绅士把持,以腐败著称,在商民中没有威信。因此,后来在讨论独立时,虽以谘议局作为议事之地,绝大多数议员却没有参与。

  “广东群众虽革命情绪高涨,但又受到以上因素的制约,所以,广东的光复进程就与其他省份有很大的不同了。”邱捷说。

  革命党人急于求胜却力量薄弱

  “军队比之前日而形色,兵械较之昔时而更备,盗贼则比之从前而更多者,何也?无他,成功之速故也。”从这封1912年4—6月间陈警天给孙中山的电函描述中,可以隐约看到广东光复后社会的动荡。

  邱捷分析,陈警天的这封电函认为社会动乱乃因“成功之速”,确有几分道理。革命党人力量有限,但急于求胜,其间发动了太多带有破坏性的群体(会党、绿林等),埋下了广东军政府“短命”的祸根。

  革命党人在广东进行反清时,大量发动会党、绿林等社会边缘群体,组织民军。广东独立时,民军是胡汉民等人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革命党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教育、改造、管理好这些原绿林好汉,民军的军饷又得不到保证,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有增无减。”邱捷说,舆论对民军意见很大,军政府除了把绝大多数民军遣散以外别无他计。但被遣散民军没有安置,无田可耕,无业可就,很多重新成为盗匪。结果,民国初年,广东治安比清末更乱。

  邱捷分析,这些从来没有管理过政权,缺乏行政经验的革命党人,一旦掌权,很多事情不知从何着手。“统率大量清朝的旧吏役,基本按清朝的办法治理各个县,怎么可能把广东建设成共和民国的模范省呢?”

  另一方面,“革命党力量薄弱,且比较孤立。”邱捷说,虽然掌握一省权力,但革命党的敌人得到外国支持;旧官僚、旧士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实力,超过他们;革命党与工、农、商都缺乏密切联系。士绅是反对革命的,支持革命的只有人数不多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革命党人很重视商界意见,但商界却认为革命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

  邱捷认为,广东光复前,革命党人曾在粤号召:革命成功后有“平米”吃,但民国以后米价更高了。他分析道,革命党人不仅没有满足民众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制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更不懂得如何宣传、发动民众,“等到同袁世凯决战时,士绅、商人都站在袁世凯一边,工人、农民和其他下层民众都是旁观者,军队也叛变了,站在革命党人一边的只有他们自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