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澳门戏评家:中华文化“小传统”迎发展最好机遇

2011年12月23日 0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邢利宇)“今后20年,可能是戏曲、民间故事等‘小传统’发展的最好机遇期。” 中国戏曲家协会理事、澳门华文戏剧学会主席穆凡中22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年逾古稀的穆凡中,20世纪80年代初定居澳门,学的是工业民用建筑,干的是土木工程,本是梨园界的“外行”。1946年,机缘巧合为老戏园子的案目看座儿,从此与戏结下一生情缘。

  至1949年四年间,穆凡中一放学就去戏院,看的戏近千场。1988年,穆凡中开始向《澳门日报》投稿,随后坚持专栏写作近20年;他结集出版的戏剧评论、随笔杂文集《澳门戏剧过眼录》、《东柳西梆》(上下册)、《昆曲旧事》等多部著作。

  “看戏好,戏里讲的都是忠孝节义。”小时候爸爸无奈的一句话,引起长大后的穆凡中仔细考量。“这句话概括了文化传统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

  穆凡中引用学者论述说,人类学家一般把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叫做“大传统”;把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世代相传叫做“小传统”。戏曲、民间故事、说唱文学、音乐舞蹈都是民间文化,都是“小传统”。这当中,最有影响的、最有代表性的代表形式,便是京剧。

  “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是: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便失去了向全社会的辐射功能,主流文化根基便会不牢固。

  三千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家庭网络,主要是靠儒家思想编织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大传统”。“戏里讲的都是忠孝节义”,便是“大传统”向全社会辐射是由“小传统”——戏曲、民间故事、说唱文学……来承担的。

  穆凡中认为,如今的中青年,特别是出生于文革中或80后的人们,没机会接受“小传统”文化典范熏陶,文化积累也少。年长的一辈人,身上的文化积累也在迅速递减。

  两个月前结束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小传统”的发展,带来好消息。穆凡中说,全会提出文化发展的道路,必将为“小传统”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20年,可能是“小传统”发展的最好机遇期。(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