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波信仰安那其主义 是巴金眼中的"中国甘地"(2)

四川的教育生涯
1931年年底,卢剑波从上海乘船回四川养病。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沦陷,卢剑波决定到成都发展事业。他被邀请到三台潼川共立高级中学校教书。在教学活动中,卢剑波一直宣传革命的进步思想。他当年的学生杨静远还记得,卢老师借用《华沙工人之歌》的原调专门为中学生写了一首革命歌曲,并且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为了掩人耳目,歌词用文言文写得隐晦深奥,下面这段歌词就表达了他反抗暴政拯救黎民的思想和抱负。
黑浪红潮翻腾夭矫蔽天兮,
黑鹫红蛇吾目为之迷濛兮,
屡危蹈险吾无惧何论痛苦兮,
良心召吾殛吾诛暴戾拯黎元兮。
1933年初,卢剑波离开三台回到成都,在华西协中教国文和外国史。卢剑波坐黄包车到学校上课的路上,常常诗兴大发并将想好的诗句记在脑子里,课后便随手写在教科书的空白处,如“上路的人”“春雷动了”“脚边的芭蕉漆已举起了红旗”“罗兰夫人害怕自由被假冒”“你的眼睛里有的是爱情,还有的是火?”等诗都是他在黄包车上构思而成。
不久,卢剑波、吴先忧和张良卿等人组织发起成都世界语学会,办讲习班,出版世界语《绿帜》杂志,推广世界语,卢剑波被推举为第一届主席。学会不仅把讲习班开到了华西协合大学,还教小学生学世界语。很快在成都就有会员一百多人,组织了绿星合唱团,成都广播电台还邀请合唱团在电台用世界语播出节目。很快在成都市就形成了一个学习世界语风气。
当时在省立成都师范学校任教的中共地下党员车耀先也热心学世界语,他每周两次从努力餐馆坐黄包车到卢剑波的住所上半节巷去上课。只读过两年私塾,靠自学成才的车耀先深知平民读书难、识字难,因而他极力推广注音符号和文字改革。通过学习世界语车耀先和卢剑波、张良卿成了好朋友,而卢、张二位也是热衷于文字改革的,三人便一同创办了《语言》刊物,该杂志是一本以宣传世界语、文字改革和推广汉语拼音文字的刊物,车耀先把他的餐馆作为刊物的大本营了。
巴金 以编他的书为荣
1947 年 6 月,巴金在上海看完了卢剑波寄给他的40多篇文章后,写道:“读着剑波的文章,我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我心里激荡,仿佛就要把我的心推出我口腔来,又好像要将它捣成粉碎似的。接着我全身起了一阵轻微的颤动。这颤动一下就过去了,但我感到相当长期的喜悦。”
巴金从这40多篇文章中选出26篇,编成一本散文集,卢剑波自己取名为《心字》,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巴金还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谈了他和卢剑波的相识,他写道:“我和剑波在26年前第一次通信,24年前第一次见面。我那时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他和我同年,但他比我更有勇气,而且跑过更多地方,做过不少惊人的事。”巴金是这样评价卢剑波的,“剑波是一个病弱的人。但是他却有着极强的精神力量。他过刻苦的生活,做过度的工作,二十年如一日,不仅物质的缺乏折磨着他,他还受到常人无法从其中自拔的精神上的煎熬。”他“始终保持年轻人的认真与热情”,他“不会失去他那颗‘赤子心’”。
最后巴金写道:“虽然他至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可是我喜欢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更以能够代他编辑这一本集子为我的光荣。”1987年10月,84岁的巴金最后一次回成都,两位同龄的老朋友又见面了。
卢剑波写了一首“相互勉励”的五言诗《别巴金》:
霹雳缘何迟?秋意已阑珊。旦暮思奋发,岂惧雪与霜!前日见故人,一别廿七年。
谢君相勉励,未死还发扬。羽翼尚未剪,意志犹顽强。理想信不诬,笔墨透纸张。
莫言名与利,名利毒肺肝。百岁等旦暮,何者为彭殇?言语未道断,息息当自强。
痴愚缘自性,忍死效春蚕。别君劳梦想,引领望武康。
卢剑波的学识、人品在成都很有口碑,而且他的教学很有开拓性。他为了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学,把传统逻辑、数理逻辑和因明学(起源于古印度的逻辑学,又称为佛教逻辑)编写了《因明易解》教材,在学校给高中三四年级学生开课。1944年他被四川大学邀请去授课,先后讲过逻辑学、古希腊史、意大利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等课程。而《因明易解》讲义也被教育部认可为可取得教授资格的学术论文。卢剑波从1946年离开华西协合高级中学,一直在四川大学任教。他在国内第一次用汉语编写《古希腊语》讲义,并且用此教材第一次给世界古代史研究生讲课。他曾任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四川省语言学会理事、成都市世界语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等职。
>文化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