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民国石家庄洋车管理严格 骑自行车不摇铃受罚

2012年03月26日 13:36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七十年前,也就是民国末期,石家庄市区几乎没有公交车运营,洋车和自行车是市民主要代步工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本埠经营洋车的商号有101家,洋车1700余辆;自行车行的有43家。洋车管理极其严格,而骑自行车上街,如不摇铃则会受罚。

  市区曾一度有公共汽车

  民国时期,石家庄市内的公共交通工具严重缺失,既没有电车,也很少有公共汽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石家庄只有同和、陆丰、三顺、明德、同义等五家私人汽车行,这五家公司拥有汽车31辆,多为货运车,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用于货运。至于载人的代步工具,“石门于过去,曾一度有公共汽车之开驶,每日往返于朝阳路(今中山路)上,乘者极为称便。”为什么“一度”有公共汽车呢?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李惠民教授分析,当时的石家庄属中小城市规模,市区高度密集,街道分布杂乱,城区被火车站分割为桥东和桥西,导致居民乘车路线不合理。加之大多数居民收入不高,用于日常市内交通的开销较少,市民更习惯于以步代车,公交运营线路的上座率低,经济效益差,长期以往,市内交通企业难以为继。

  日本人林亲时曾在石家庄创办过一家特殊运输公司,公司于1942年4月21日开张。该公司专门在北京定制了多辆“汽车型马车”,即由畜力拉动汽车形状的车厢。“车内构造极为精致,每辆可容十人。”车票从一角起价,有二角、三角、最多为四角五分。这种马拉公交汽车的特殊形式,反映出石家庄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在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落后和尴尬。

  洋车夫多为宁晋人

  民国时期,石家庄市内或短途的客运主要依赖洋车,因此洋车业在石家庄非常兴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经营洋车的商号达到101家,洋车有1700余辆。洋车车夫多来自石家庄附近各县,其中大半是宁晋人。

  到了四十年代后期,车夫自备洋车者约占20%,剩余的80%主要是租赁洋车行的洋车。本地最大的车主是人力车公会会长刘振清,他的车行拥有60多辆洋车。

  在当时,石家庄的洋车夫在华北一带有口皆碑。“不似京津沪车夫之颟顼,乘客与车夫之间甚少争吵之事发生。”(《华北新报》1945年8月5日),可见当局对洋车夫从业者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

  石家庄的洋车明码标价:从火车站到桥西旧市区均为一角;到休门村和栗村为一角五分;雇车每小时两角;雇车一日两元;刮风下雨和下雪时以及夜间11点之后,车费增加五成。这和当下晚间出租车每公里在原基础上加价类似。

  1942年,由于物价上涨,当年1月份对车价上调为:以车站为中心,到东里村四角;到休门村和栗村三角;到石门剧场和电灯厂一角五分;雇车或等车一小时四角。价目表要张贴于洋车醒目之处,违者严罚。《石门新报》称洋车“成为石门市唯一之交通利具,乃大众之足之洋车,与市民最所相近,且为必要而不可欠之物。”可见洋车在代步方面的重要性。

  自行车行有43家

  除洋车外,自行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石家庄人最为便捷的代步工具。石家庄的一般商号都没有汽车,中小商人外出办事主要依靠骑自行车。

  《华北新报》的报道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自行车“可谓大走红运”,石家庄人“差不多每百人中,有九十八个人能骑车。”这个比喻可能失当,但在当时,由于自行车大为流行,促使经营自行车生意的商号迅速增多。

  三十年代石家庄做自行车生意的商号只有12家,到了四十年代初期,达到了43家,这些自行车行多选址于大桥街、升平街、南小街等繁华地段。

  骑自行车不摇铃,“扭局照章处罚”

  自行车的增加,对石家庄市内交通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石家庄公安局认为,本埠人烟稠密,街道狭窄,自行车行走疾速,最易发生危险。经过调查发现市内上街的自行车,大多数未及时按铃,因此要求凡在街道上行驶的自行车必须及时按铃提示,“……,勒令按铃,否则扭局照章处罚。”

  这是刊载于《警务旬报》“石门公安局二月份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以“扭局照章处罚”这样的字眼出现,足见自行车对市区交通安全构成了很大的隐患。

  自行车能在石家庄盛极一时,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低廉。廉价的自行车在石家庄受宠,折射出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是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1945年中共城市调查人员在报告中这样评价石家庄:“石门是一个新发展的都市,居民多从乡间搬入不久,不少的还依靠耕种维持生活。市内没有电车,即汽车,行李车也很少,商号多靠自行车。所以说是个乡村色彩浓厚、向都市化发展的地方。”

  本报记者安文联整理

  本文主要参考了李惠民所著《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一书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