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文学疲软限制电影进步 编剧弱势队伍不断流失

2012年03月26日 16:1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赵葆华  

  中国电影的大发展从内趋力和内结构上看,有一个薄弱环节应引起注意,那就是电影文学队伍的疲软。这条疲软的腿难以支撑中国电影庞大的身躯疾走远行。

  编剧队伍总体实力如何?且看下面分析。2011年申请电影立项的作品有1900个,最终批复电影立项的有1300个,即是说凭电影剧本和故事梗概申报立项因粗滥不堪而被刷掉600个。被淘汰的这些作品皆因编剧失误所为。2011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电影频道生产的电视电影102部,动画影片24部。这616部国产电影中的三分之一的作品,观众在影院看不到,在电视上也看不到。皆因质量粗俗不达标而被影院和荧屏双向拒绝,只能被投资方痛苦收藏成为他个人的文化回忆。这种失误编剧亦应负首责。面世的那些电影作品,轰动与风光,编剧理所当然有功;而被观众所诟病、所指斥、所鄙夷的作品,也理所当然与编剧有关。观众对国产电影有较高的期许和诸多不满,编剧都难脱干系。

  从生产序列而言,编剧是第一生产力。电影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但必须由编剧面对第一张白纸开始。编剧写出了好剧本,制片人才有了可以融资的资本,导演才有了工作,演员才有了角色。可是业界和传媒、还有观众往往怠慢了编剧遗忘了编剧。编剧成了弱势之旅,权力和酬劳得不到保障,创造性劳动得不到尊重。编剧是趋冷的行业。一线“作战”的编剧大多五十岁以上,中青年编剧还没有蔚然成阵,编剧队伍不断流失、总体乏力、急待强化。目前,只有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拥有文学编辑队伍,保障了这两个制作单位能为电影生产提供扎实的文学平台和文学基础。特别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一年生产出100余部电视电影,都保持相当的电影文学水准,为国产电影赢得一份文化尊严和文化自信,这与编辑队伍的扶植是分不开的。中国电影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创造的电影辉煌,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电影文学力量托起的。那时,北影、上影、西影等各个电影厂都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电影文学编辑队伍。文学编辑们敏锐的发现作者与题材,尽职尽责地帮扶编剧们的创作,一直到剧本成功搬上银幕。编辑用文学肩膀托起了电影的光荣。那时显赫一时的电影作品,都有编辑们创造性的智力注入。像《黄土地》、《红高粱》、《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许茂和他的女儿》、《人到中年》等等名作,都是编辑们扶植成功的。那时西影厂的李彬、上影厂的陆寿钧、北影厂的王陶锐都是著名的编辑。编辑被编剧们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为电影成功铺红地毯的人。虽默默无闻却享受崇高的荣光。电影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失误,在于撤销了文学部和总编室,撤销了编辑队伍,疏离了编剧们。没有了编辑队伍,投拍剧本往往是老板一人拍板、导演一人把关,缺少科学判断和验证,缺少编辑队伍进行文学扶植。匆忙上马仓促投拍,靠侥幸而成功者少。现在的电影创作是重策划轻落实,重管理轻扶植。慢怠电影文学队伍必受到实践的惩罚,国产电影文学力量的普遍缺失即是平庸之作产生的必然。

  电影文学队伍疲软的又一个表现是电影评论的跑调与失音。电影评论变成电影表扬,是电影评论的堕落。多数电影评论变成电影捧场。好作品需要捧,对劣质电影作品依然热捧,电影评论就变成虚假广告了。电影制作人和创作者有的神经过于脆弱,只喜欢捧场不喜欢批评,因为影片同商业利益挂了钩,这就让电影评论环境出现了问题。电影评论缺失理性与科学,缺失操守与见识,是当下电影评论的恶疾。所以,应该呼吁电影评论回归艺术批评本身,保持尊严、保持独立、保持科学理性;应该呼吁电影评论坚守理性路向,为优秀作品披荆斩棘一路喝彩,对劣质作品敢于亮出红牌。

  像尊重创作一样,像尊重明星和导演一样,尊重电影文学队伍,爱护电影文学队伍,让电影文学队伍健康壮大起来推动国产电影在良性轨道上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前景可待。

  (作者为《电影》杂志原总编辑)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