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杨照:留给孩子们的应是3000条成功之路和无限可能

2012年03月27日 17:39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杨照:给女儿三千成功路

  电话听筒那头,杨照家中回荡着女儿的钢琴声,访谈就在这样悠扬的氛围中开始,一切来得有些突然,却又顺理成章。被认为是台湾最会讲故事的时评家,杨照在两本新书《迷路的诗》、《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中,多少褪去了“犀利”的锋芒,转而用温婉的笔触写起自己的成长,还有女儿的成长。

  正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青年杨照,和一个宽厚慈爱的父亲杨照,从两个侧面让人重新解读杨照和他笔下的事物,深层次地认识这位作家。

  在访谈中,杨照说:“我自己曾经就是叛逆的,我敬重父亲对我的宽容,现在我用宽容来对待女儿。人成功的道路不只有三条,应该有300条,甚至3000条,父母的职责不是让孩子们走那仅有三条路,而是帮助她发现300条,甚至3000条……也许大陆的家长们读了我的书,能获得一些启发。 ”

  那些年,少年杨照写过的诗

  时评家杨照,本来以冷静、犀利、透彻的评论文章见长,但当他转向“青春”这个永恒话题,再次来到那个“长久失去、仿佛拾回、却又无从确知的君父城邦”,像大多数人一样,依然无法抑制自己久违的、幸福的战栗。

  杨照说:“青春总是在寻觅出口,总是在遗憾,总是在迷路。 ”在《迷路的诗》中,杨照回忆了自己在高中时代的浪漫与叛逆。

  三十多年前,当他还是一个青年,面对初萌的青涩恋情,少年时代的苦闷与彷徨、迷惘与骚动,诗就成了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对文学与知识的热情也透过诗歌传递。“还好十几年前写下了这些文字,让记忆找到一个在时间川流中的定锚之处。借由这些文字,我和那段少年时光的距离,就从现实的三十年缩短到永远维持在十五年的长度。 ”杨照写道。《迷路的诗》所记录的,是有一个少年用一种和过去、现在大部分人都不同的方式成长,认真追求许多别人不觉得该要追求的目标,包括诗、文学、义气还有无望的爱情。杨照说:“或许有人可以在阅读中获得一点追求的勇气,或许也有人可以在阅读中获得一点包容的善意。 ”

  这些年,在成长的不只是女儿

  在《我想遇见你的人生》里,父女之间的温情书信还原了杨照身为父亲的一面。杨照说:“刨除工作的部分,我本人就是一个温和的人,并不锋利。只不过在写时评的时候,必须拿出锋利的一面来。 ”

  作为一个父亲,杨照说他很早便设定了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如同大多数家长一样对女儿有许多想象和期待。女儿还两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列好几项希望她不要做的事。

  一次在台湾宣传《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的讲座中,杨照说,随着女儿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掌握孩子的方向,依照他的想象,女儿应该跟他一样喜爱文字,可是女儿却走向了音乐:自己的角色逐渐从“指挥官”转变成了“帮手”。

  杨照认为自己某些观念的形成完全得益于女儿的贡献,也正是女儿给他带来的巨大影响。访谈中,杨照提到,“自己慢慢会发现,原来在这些年中,成长的不只是女儿……”

  正如自己年轻时候,父亲用同样的宽容对待自己一样,杨照给予女儿的是更广阔的空间以及全力的支持。就比如,每逢周末,杨照会在家中,陪女儿练琴。回荡在房间里的钢琴声也同样消除了自己的疲惫与苦恼,杨照乐在其中。

  台湾作家们纷纷写起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教育书籍,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都在此列。杨照说,“我写这本书,可是把提及女儿的部分都给她看过了,完全遵照她的意愿,女儿也会给我很多的意见进行修改。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我们都彼此尊重。 ”

  对话杨照

  只有诗才能表达真正的感受

  记者:好像台湾的作家们口才都很好,像张大春还有您,都有电台节目,很受欢迎。是这样吗?

  杨照:台湾的电台会邀请一些知名的作家主持节目。因为作家有一些自己的读者群,互动起来也更方便。在写作中,必然也会积累一些心情和想法,与读者分享。

  记者:《迷路的诗》、《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这两本都不是最新的书了,为什么这次会选择这样两本书?

  杨照:这是我所信任的出版社的想法,他们在我之前的众多书籍中选了这两本。其实这两本书的写作相隔了十几年。因为之前《故事照亮未来》说理很多,编辑们的想法是让读者更加认识我,发现杨照原来还有这样的一面。

  记者:《迷路的诗》既然是写您在青少年的文艺生活,那么为什么名字不叫“迷路的诗人”而是“迷路的诗”呢?

  杨照:我在看你的采访提纲的时候,也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有趣。我是想说,“迷路的诗人”就太理所当然了,比较贴近自己,但是我觉得我想表达的内容更宽泛一些,范围也比较广,讨论一个时代里,诗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叫做“迷路的诗”。

  记者:诗越来越小众了。我可以这么理解吗?为什么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了?

  杨照:可以说,诗从来都是小众的,是一群目标明确的小众群体。以前的台湾,青少年通过诗去触摸,去实验,去感受生活,而如今这样的方式逐渐消失了。到今天,年轻人在社交网站,在博客,在微博上继续着新的探索。一个社会中,诗的冲动越强烈,就意味着人们越渴望表达,因为诗才能表达真正的感受。

  记者:您如何看待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各种体,它们算作诗歌吗?

  杨照:其实诗也有很多种发展,诗也有很多不同的面向。而诗与诗歌也有一定的差距,现代人比较注重“格式”的理解,那些体就好像是他们与诗歌格式的一种玩耍。

  记者:在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里,您好像褪去了写时评时,犀利的一面,回归了一位温和慈爱的父亲,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

  杨照:你所谓的“犀利”其实是一种工作状态,写时评时,让自己尽量地尖锐,在工作中尽到责任。离开了工作,生活中的我可能大概就是一个温和的状态。而女儿的存在让我也多了一份思考,所以比较温和的一面也就呈现出来了。

  记者:有您这样一位 “文艺老爸”,女儿会不会感受到压力?

  杨照:我从来不给她任何的压力,而是尽量让她明白她想要什么,并督促她为之而努力。随着年纪的增长,父母们也应该从一个指挥官变成一个助手。我们让他们明白,对他们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最后努力消除她实现梦想的矛盾。女儿不会写作,她更热爱音乐。

  记者:您作为父亲的这些想法和看法,好像会与大陆读者有所不同。您会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杨照:作为一种不一样的声音,读者还是可以读到一些新的态度和想法。其实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时代是前进的,我们无法预言10年、20年以后,社会是什么样的。在我们年轻时成功的手段,并不一定就是未来他们能够使用的。我们能够做的也就是帮助他们做好面对未来的储备,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这个世界的成功之路并不是只有一条,也不是三条,应该是300条,3000条。我们留给孩子们的应该就是那3000条成功之路和无限的可能。

  记者 宋波鸿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