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考古专家确定米仓道走向 山洞发现文人13处题刻

2012年03月29日 10:50 来源:四川新闻网-天府早报 参与互动(0)

  1000多年前,李白曾感叹蜀道难,他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而实际上,古蜀地与秦塞并非是不通人烟的,而且至少有3条路线。米仓道,便是古代蜀地至陕西的主要通道。

  米仓道,因中途翻越米仓山而得名,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5日至1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专家对米仓道进行了13天的考古调查。昨日,米仓道考古探险调查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通过此次考察,初步确认了米仓道的存在及其大致走向。”

  再现古道>>>

  古时从汉中到巴中至少有3条路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昨日表示,此次考古调查初步确认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从汉中通往巴中有3条主要路线及其支道。

  此次调查行程全程约6000公里,共考察文物点230处,其中与米仓道相关的文物点有100余处。新发现了两河口、上两、太子洞等15处文物点。

  米仓道古道遗存主要有南江县的两河口栈道及桥墩、桃园古道、土字坝栈道孔;通江县的渡水溪古道石刻、红花溪古桥;平昌县的长安古道、汉中道等。

  昔日辉煌>>>

  巴中古寨云集见证沿线繁荣

  “沿途除了道路,我们还考察了大量古寨,整体风貌保存得相当好。”高大伦说,“巴中境内有不少于90个古寨,应该称其为‘古寨之乡’。”考古人员认为,其中平昌的小宁城遗址和通江的安辑寨都保存较好,可以被称为巴中的“古寨双子星”。

  此外,沿途考察的恩阳古镇、白衣古镇、板桥镇、花房子(又名吴家大院)等,也都是四川古镇遗存中的瑰宝,佐证了米仓道沿线曾经的繁荣。

  发现山洞题字这曾是文人休闲胜地

  考古人员还在南江县发现了一处有意思的山洞——太子洞。“山洞里有13处唐宋明清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记。”高大伦介绍,题记的内容大多是游记,“这里应该是古代文人墨客休闲之地。”太子洞内的题字不仅多,而且书法非常精美。其中一处题记上,还能清楚看见这些字样:“约以绍兴十八年九月十有四日访古菖蒲涧观”、“置酒碧岩溪”、“坐客率三四饮笑”、“歌谐嬉终日乃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副主任陈苇说:“正因为有米仓道的繁荣,才促成了唐宋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那留下的13处题刻。”

  [传奇]

  1

  明清就收过路费

  考古人员还在米仓道上,发现了明清时期留下的道路管理收费布告。“渡水溪的一个清代碑迹上,就提到了过桥收费。”

  2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名将韩信投奔刘邦后一直不受重用,于是决定离开。丞相萧何得知后,骑马连夜率人追赶韩信,终于把他劝了回来,并正式向刘邦力荐韩信。刘邦终于封韩信为大将,韩信后来也屡次替刘邦救险,被封为淮阴侯。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可能就发生在米仓道上。

  “南江县两河口有条河就叫韩溪河,据当地人说这条河的名字没有更改过。这就印证了萧何追韩信,追到了韩溪河的说法。”陈苇说,“我们在两河口恰好发现了桥墩孔和栈道孔,符合秦汉时期的栈道形式、规模。”

  3

  张飞常经此道向诸葛亮汇报

  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驿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米仓道又称大行道、巴岭路,宋以后叫大竹路,清始称米仓道。蜀汉时期,蜀国名将张飞曾在米仓道的隘口驻兵,并大败曹军。张飞驻守阆中期间,经常往来米仓道向驻守汉中的丞相诸葛亮禀报军情。

  米仓道三条主线及支道

  汉中—牟家坝—回军坝—天池梁—西河口—碑坝—通江—平昌汉中—黄官—庙坝—蒿坝—龙王坝(又名九角山)—响滩子—上两—南江—巴中—平昌汉中—黄官—庙坝—蒿坝—龙王坝(又名九角山)—槐树—蒙子—旺苍—广元汉中—喜神坝—铁炉坝—桃园—响滩子—上两—南江—巴中—平昌汉中—冷水坪—小坝—官仓坪(巴峪关)—大坝—草鞋坪—关坝—上两—南江—巴中—平昌

  天府早报记者袁玥实习生朱颜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