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授用大白话普及考古:考古学家只挖文物忌谈钱

2012年04月10日 08:2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吴越 实习生 李霈

  考古也被“戏说”

  有个专写盗墓小说的人气写手上电视,一说说到了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季龙盗掘春秋晋国赵简子墓:“石季龙挖着挖着,挖到了积炭层。什么是积炭层?这是古代防止盗墓的一种做法……”

  正巧,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高蒙河那时正坐在电视机前,听了直苦笑:“这是瞎编!”事后他给记者解释:古人下葬时,把大量木炭埋在棺椁周围,是用它来防潮吸湿,想让棺椁、随葬品和墓主人长久保存。这是常识,哪怕只读过一本考古学的书,也该知道这点皮毛——“防腐是防腐,防盗是防盗,怎么就一锅煮了?”

  近年来“盗墓”题材小说和影视剧盛行,惹得好多人对文物发掘和考古这些事大起好奇心;可是这类文字、影像中掺杂了太多“戏说”,制造出种种误会。于是教授高蒙河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用轻松幽默的大白话写了本书《考古好玩》。他说这也是一种科普,“考古学原来是象牙塔里的学问,现在看来也应该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知识需求。”

  他还一直记着那个人气写手说的“木炭防盗”,在《考古好玩》里特意写了一篇,文中提到,在湖南长沙发掘出的著名的西汉马王堆女尸之所以能留存久远,墓中多达5000公斤的木炭和厚达1.3米的白膏泥功莫大焉。

  盗墓小说写手能编,想象力倒是天马行空,比如在书中编出不少吓人的“行规”,且看这一条:如果墓主人是个女子,盗墓者就要背向棺椁,拿面镜子“反观”棺中情形,要是镜子里有影子晃动,就得赶紧磕头然后倒退而出,要是镜子里无异状,才能盗取宝贝……更耸人听闻的还有“粽子”(僵尸)之类。

  只要明白这些是“小说家言”,看看无妨;但让高蒙河感觉“很凌乱”的是,有些电视节目居然给盗墓小说写手套上了“考古学者”的高帽子——到底谁更不靠谱?

  那许多“雷人话”

  眼下大大小小的“歪解”和“误读”还真不少。写《考古好玩》,高蒙河搜罗了不少“雷人话”,然后一一纠正。这样的科普或许效果更好。比如电视节目主持人常把古墓里的防盗设施叫作“机关”,而“机关”总装在“墓门”上;在不少影视剧中,也几乎是每座古墓都有墓门,门前和门上都安装有防盗“机关”,“闯入者”一步踏错就引来“暗器”突袭。高蒙河纠正说,“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和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古墓是没有墓门的,从1万多年前到西汉,我们的祖先都使用‘土坑竖穴’、深挖十几二十米的墓葬法,直到东汉以后,砖被大量用于建造墓室,才有可能把墓室建成一个大房子似的空间,也才越来越多地有了墓门。”

  到了宋元特别是明清时期,特制的石门和汉白玉墓门在帝王贵族阶层成了一种社会身份等级的规制。这些年代的墓,才有了盗墓小说中大量写到的古称“自来石”的地宫门后的顶门石,也才要用到破解工具“拐钉钥匙”。但这些防盗和破防盗的方法、工具,文献都有记载,并不是多么神乎其神的东西。

  因为不知道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在讨论“挖不挖秦始皇陵”的博客中,曾有网友“纸上谈兵”:“找到秦陵的墓门进去不就得了吗?哪有那么复杂!”高蒙河哑然失笑:“秦代早于西汉,所以秦陵十有八九也是土坑竖穴墓,估计早已被塌方的填土埋实,不可能找到什么墓门。”

  现在许多人把考古等同于“挖墓”、“探宝”,这是受了小说、国内外影视片的影响。“考古是跟古代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打交道,不只是挖墓,”高教授说,“考古学家通过仔细观察琢磨古人留下的残存痕迹,尽可能地了解和还原历史真实。”

  许多人还喜欢问,“你们挖到的文物值多少钱?”高蒙河笑说他被问得好烦:“这样问话显然是不懂。考古学家只管挖文物,忌讳谈钱;发掘出来的文物当然不许买卖,而且也很难量化成具体的金钱数额。”不过他同时反省,这恐怕要怪搞考古的人只顾埋头做事,很少想到跟公众沟通。

  还有,很多人以为考古学家个个都是“鉴宝高手”。高教授解释,考古和文物有交集,但不可混为一谈;搞考古的人有个行规,尽量回避给民间藏品做鉴定,更不涉足文物市场,否则声名难免受损。

  “快来广富林看考古!”

  “考古,了解的人太少。”高蒙河曾带着复旦大学文博系学生到三峡地区考古,一路上常碰到山民问“做啥子的哟?”答是“考古队”,十有八九会引出一连串新问题:“啥子烤?”“骨啥子?”直到他们说“就是挖古代的砖头瓦片”,才有一多半人听懂了。有时候没空解释,就说“找矿的”,老百姓立刻不问了。不过这样敷衍让高蒙河很自责,因为“考古的人还肩负着向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文物保护政策的责任和义务”。

  许是为了“弥补”,这一阵身在松江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的高蒙河通过记者向大家喊话:春暖了,花开了,快来广富林看考古!

  今春开始的广富林遗址考古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考古活动,挖掘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调集来了南北六七支考古队。“考古发掘地点一般偏远,非专业人士去不了,这次离上海市民很近,机会难得!”高蒙河对记者说,广富林是一个古代村落的遗址,虽然其中也会有墓葬,但不是大墓,更不是王陵,不太可能出现珍贵文物,所以开放作业,这方便了公众参观。“不同的时间来看,考古进程不同,感受也不同,这样的追踪体验非常难得!”他邀请市民亲身感受一下考古现场:“看看和《盗墓笔记》里编的有啥不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