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艺的目光理当投向基层

2012年05月30日 15:58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春晚舞台上,农民工歌手组合旭日阳刚一曲深情的《春天里》,感动了荧屏前多少观众。不只是旭日阳刚,还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打工出身作家,登上选秀节目的农民工诗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建筑高楼、装修房屋、疏通下水道、送纯净水、拖走旧货垃圾、守卫住宅小区、端盘子送菜……干着这个城市里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儿。没有他们,就没有高楼,大厦或无法运转;没有他们,“城市”这部机器将瘫痪,人们也远离正常的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农民工”。他们,也是一群有着强烈的文化渴望和精神需求的人。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重读“讲话”,想到“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我又想到了一个庞大的基层人群——农民工。据统计,中国现有约2.5亿农民工。文艺为人民大众,自然无法绕开占中国当前总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农民工群体。其实,已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将目光投向这个领域。作家范小青在《目光投向农民工》一文中谈到,近几年她的小说创作有较多是写农民工的。说到个中原因,她说,“不是我主动将目光投向他们的,而是这个群体扑上门来了,它急切而全面地扑上来了,它轰轰烈烈地扑上来了,你想躲也躲不过,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跟他们分开了”,“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顽强地走进了我们的目光。只要不是有意闭上眼睛,你的目光就无法离开他们了。”关注农民工,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与必须正视的现实。

  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一大批体现“讲话”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随之诞生,譬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孙犁的《荷花淀》等等。不久前,恰有机会观看了歌剧《小二黑结婚》。这部民族歌剧经典改编自赵树理同名小说。小说是“讲话”的直接产物,当年在解放区产生了巨大轰动,至今魅力不减。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薪火相传,传统延续。今天,为农民工书写,仍然要贴近生活,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生活擦肩而过的所谓“创作”终将是贫血的、苍白无力的。

  作品贴近生活,关键是作者要深入到生活中去。翻看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回忆录,感触颇深。那是在“鲁艺”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是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批人。当年,这些来自文学系、美术系的学生们报名到工厂实习,在一年的时间里熟悉了工厂的生活,与工人交了朋友,还办了工厂俱乐部;后来,他们创作的不少有影响的作品有的就取材于这里。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必修课。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文艺工作者与农民工多交流、甚而是交朋友,才能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反映他们的生活。

  生活极其广阔。细心观察,会发现依旧是农民工群体,大批80、90后的年轻人,是一群从物质到精神都想要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与其父辈在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喜好、理想追求上有很大不同。如何写好更为年轻的新的农民工群体?这是文艺创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让文艺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民工吧,让我们用热忱的心去歌颂最普通的这一群人!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