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龙套大师"黄宗洛:排《茶馆》上街也穿长袍马褂

2012年07月02日 08:19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龙套大师”黄宗洛6月30日下午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说到黄宗洛的名字,不少人或许反应不过来,但提起话剧《茶馆》里提鸟笼子的“松二爷”、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常公公”,那张熟悉、带给观众无限欢乐的脸就会浮现出来。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话剧演员,他一生塑造过100多个角色。

  陈强、张瑞芳离世的悲痛还未化去,又一位表演艺术家陨落——短短一周内,三位老艺术家接连过世令演艺界深感悲伤。姚晨在微博中称“这是一次集体的谢幕”。网上,网友们纷纷“点”上蜡烛寄托哀思:“陈强、张瑞芳、黄宗洛,天堂里的戏好看了……”

  “父母没离过婚,可我感觉换过好几次爹”

  黄宗洛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瑞安,兄弟姐妹均与艺术结缘,戏称“卖艺黄家”。这之中,又属他和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最受瞩目,被誉为“艺坛黄氏三杰”。三人曾合作出版《卖艺黄家》和《卖艺人家》,2004年还曾联袂出演电视剧《大栅栏》,一时传为佳话。

  黄宗洛大学读的是心理系。对表演感兴趣,很大程度是受哥哥姐姐的影响,他曾笑言演戏是“误入歧途”。

  北京人艺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很多人说起这句话时,往往想到黄宗洛。舞台上下、银幕内外,他演过的角色不下百个,却多为小人物,有些角色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在演员名单表上的往往是“为首的特务”、“吹喇叭的人”、“卖报的”、“男同学”、“地主家的人”、“班员一”……但无论什么角色,只要给了黄宗洛,他就有本事演什么成什么。这样的成就,凭的是他对艺术表演的一股执著劲。据黄宗洛小儿子黄海波回忆:父亲为了准备戏中的角色,在家里总拿着剧本满屋转悠,嘴里瞎叨咕,眼睛直愣愣地盯着墙角(他戏中的对话人),抽不愣子大喝一声,吓得正在写作业的他一哆嗦。黄海波在写父亲的一篇文章中说:“为了演戏,他头发一会儿染黑了,一会儿染白了。头发长时像个风度翩翩的教授;半长不短剃掉中间时像恶霸地主南霸天;全剃光了像胡同里串着门的磨剪子磨刀的。他一进入角色,每天的肢体语言、说话口音甚至眼神都不一样。我父母没离过婚,可我感觉我换过好几次爹!”

  排话剧《茶馆》时,上街也穿长袍马褂

  《茶馆》里的松二爷,虽然台词不多,但出彩的地方不少。每当托着鸟笼子的“松二爷”一出场,“列位,早班啊!”台下观众便会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为了抓住这个“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胆小怕事又爱打听闲事”的旗人特点,黄宗洛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脱下制服,改穿长袍,蓄须留指甲,成天练兰花指。在排练的那些日子里,即使是在街上,也长袍马褂,腰带上还挂了13件零碎:挖耳勺、烟荷包、鼻烟壶、玉佩、丝穗儿……他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投入到角色当中,那时,他本人就成了“松二爷”。

  因为“松二爷”爱鸟,黄宗洛特意到鸟市弄来一双黄鸟,将鸟笼擦得锃亮,学着“松二爷”,整天提着个鸟笼出出进进。每天一起床,黄宗洛穿上长袍,提上鸟笼,带上早点,溜溜达达从史家胡同宿舍出发,到隆福寺、地安门一带泡茶馆。天长日久,茶馆里跑堂的、惯常的茶客都把他当成真的满族遗老。就这样,上得台去,把一个满清遗老演得活灵活现。

  黄宗洛走了,天堂话剧舞台上从此有了“松二爷”。借用他在《茶馆》里的台词:“松二爷,在天堂里,您还养黄雀么?”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