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毕业致辞比“潮”有无必要?盲目模仿有欠庄重

2012年07月20日 14:0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在北京大学201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一位毕业生看到往日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生活短片时,激动地流下眼泪。

  又到毕业季。在这个七月,各高校的毕业致辞照例成为引人关注的年中话题。

  从“根叔”到“霞姐”,从“道歉体”到“甄体”,毕业致辞大有愈演愈“潮”之势。而舆论的反应也由最初的颇见好评到如今的褒贬不一。

  毕业致辞竞比“潮”,有无必要?

  究竟,怎样的送别才足够珍重,怎样的言语才能陪伴一生?

  ·观点碰撞·

  ■如果要引人发笑,也应是智慧和知识的笑声

  大学本是传播知识、激发智慧的所在,如果要引人发笑,也应是智慧和知识的笑声,一味跟从、模仿社会流行的语汇,不免失之盲目,且有欠庄重。

  大学之所以令万千学子魂萦梦牵,令社会大众高山仰止,乃是因为人们对智慧的热爱和执着。如果放弃这一最基本的追求,在我看来大学也与普通的社会组织无异。

  由此,大学教授杏坛布道,毕竟要为学生树起一盏指明航向的灯塔,是引导,而非迎合,哪怕年轻人一时难以接受。怕就怕学者自身也为社会同化,说不出深刻的言语,反向社会 “取经”,鱼目混珠,这恐怕是大家最不愿见到的。

  (阿瑞)

  ■表面是嬉笑怒骂,但从中不难看到良苦用心和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

  不同于以往的循规蹈矩,如今的师长们熟练运用着网络流行词,力图让演讲生动幽默、反响火爆,这几乎已成一种风潮。

  不可否认,流行语汇甚至雷人词句的运用,其出发点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更热烈的演讲氛围。教授深知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有耐心听取老调重弹的长篇大论,于是以炙手可热的网络流行语开篇,用身边的人和事举例,成功吸引到了听众的注意力;临结尾,又以隐含在调侃之中的嘱托收篇,尽管表面是嬉笑怒骂,但从中不难看到良苦用心和对毕业生的殷切期望。

  毕业致辞可谓是一所高校精神的集中体现点。哈佛大学校长Drew G. Faust在200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的演讲上说:“记住我们对你们寄予的厚望,就算你们觉得它们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至关重要,是你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和对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生活的意义要由你们自己创造。”简洁而深刻地阐释了关于抉择、价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认识。校长既是在提出问题,也在回答学生一路走来的困惑。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Levin在2010年毕业典礼上向毕业生们提出关于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的号召:“你们必须用你们过人的智慧和思辨的精神,你们必须以公民的身份响应时代的号召,只有通过你们的努力,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未来一代能够在‘反思与抉择’的基础上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福祉服务。你们必然能够完成你们的使命。”

  毕业致辞,其实是师长对学生所说的最后一番肺腑之言,也是毕业生们以学生身份聆听的最后一堂人生课。青春散场,喜忧参半。年轻人在奔赴五湖四海之前,很希望师长们在毕业演讲中点明一二的是:从今以后如何做到不在人生旅程中迷茫,不在社会洪流中迷失,如何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毕竟这些,是大学四年抑或七年、九年都来不及教导清晰的内容,却恰恰是年轻人最需要的心灵图景。

  (冰闲)

  ■世俗的大潮再汹涌,高校也应“严防死守”

  浙江大学高艳东副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本意是取俏皮、博新意,孰料引发了一场“雷人”与否的争论。可堪回味的是,批评者大有人在,现场及网络上的叫好声也不绝于耳。高艳东在接受采访时说,自称“朕”、将学生戏称为“爱卿”、发言中夹带的“白富美”、“高富帅”、“小三”等社会热词,也是期望让学生在幽默的氛围中“快乐毕业”。

  学生真的快乐吗?身处毕业典礼的现场,或许会因新奇而一笑。但仔细寻味,流俗的语汇充斥着庄严的毕业时分,也未必乐得出来。

  大学引述社会流行语,初试固然新鲜,长此以往,往严重里讲,怕是连创新的生命都要断绝。高校本是整个社会知识和智慧的源头,若沦为“社会流行语殿堂”,不知何乐之有?

  近年来,国内高等学府在产业化的庇荫下,与社会资源大量接轨,社会化痕迹深重。作为最明显的表征,社会化的语言进驻高校的文化谱系,戏仿消解严肃、劣币驱逐良币,成为方家哀叹的事实。有需求就有发展,不少教师、学子,也穿行在流俗的“春风”里,沉醉不已。更有甚者,以俗为乐,借媚俗以邀宠,看似字句珠玑,实则言之无物。高校内部,也颇有“花瓶教授”、“学术明星”之讥。料来这是人所不愿面对的现实。

  浙大此番风波,倒也具有警示意义。警惕高校成为媚俗的终点站,世俗的大潮再汹涌,高校也应“严防死守”。

  (浮生鱼)

  ■我们要相信大学生是有能力在自由和独立中辨别优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在校的学生,我的确有点期待在我毕业礼的时候,能聆听到浙江大学高教授这样的毕业致词。在我眼里,毕业就是一场大戏,如果毕业礼上全都是一板一眼的正经,那多无聊。而类似“甄版”毕业致辞,适当调节一下气氛,笑一笑,也是极好的。当然,我也欣赏有的大学领导的做法,能在毕业礼上专门留出一分钟让学生缅怀逝去的大师,尊重学术,尊重生命,用实际行动去展现情怀和理念。要说我不喜欢的,那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毕业致词,满篇大道理,仁义道德、理想信念,却总也无法击中学生的心灵。

  有些人恐怕认为这些“潮”版致辞太低俗,而大学毕业讲坛很神圣,容不得如此粗俗的东西。单是这种对立的思维逻辑,我觉得就与大学的精神有些相悖。大学的任务,如陈寅恪老先生所言,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因此大学必须提供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各种思想畅所欲言,才能够完成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培养任务。浙大能够让一名自称 “朕”的追风教授登上毕业礼讲坛,把大伙儿乐得花枝乱颤,好不好、有用不有用,得让毕业生自己去评价,他们可不是只追 《甄传》的无知青年。

  我们要相信大学生是有能力在自由和独立中辨别优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讨论毕业致辞最关键的还是大学生的意见,说到底,毕业礼不就是为他们办的吗?而旁观者,为什么不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对立呢?

  (陈振华)

  各方快评

  大学校长毕业季的才艺表演是一个不错的大学形象营销策略。但这种策略也要警惕被滥用。本来,校长的文艺表演是对那种以“传者”为中心的宣教表演的反拨,是对形式主义灌输的纠偏。然而过度使用这种策略,边际效用会递减,甚至会重蹈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覆辙。这恐怕是绝顶聪明的大学校长所不愿意看到的。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真正贴近学生、有个性的表达,是说真话、实话,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具体办学,与同学们一起重温大学四年生活,同时展望未来,用什么表达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演讲十分有思想、有内涵,体现大学精神。如果以此为标准,跟风乱用网络语言,恰恰是很没有个性、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如果校长本来是一个严肃的人,却故作“时尚”,“读出”所谓时髦的网络用语,这就把网络语言变成新的套话了。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校长越来越不好当了,既要学术过硬,还要政治过硬,现在还有口才过硬,网络语言过硬,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真累坏了老人家们了。

  ——马国权(鑫报副总编辑)

  链接

  2012年毕业致辞摘录

  北大给了你很多,但给不了你们所需要的全部。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感受到逆境的苦涩,体悟到面对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困惑。人生难免会有低谷,但在那时要把它作为放慢脚步、思考人生、积蓄力量的阶段。要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有喜有忧。无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路径,无论遭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你们都要永远牢记北大人的精神和品格,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朝着设定的人生目标,志存高远,再出发!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不要忘了,读书致远。尽管你们已经读过很多书,读书却是一辈子的事,阅读会给你智慧与精神,给你到远方的方向与方法;请记住宁静致远,浮躁不会把你带至远方,不要为眼前的名和利而耗尽你终生的利益;要知道“知止”可以致远,尤其走得很快的时候,稍微歇一歇,想一想,你会走得更远;你们要善于与他人协力,携手共进而更容易致远,神九的三位宇航员若不齐心协力,何以到达远方的天宫?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培根

  文凭如果仅仅是一张印刷精美的纸张,那么顷刻即可毁灭,也可瞬间复制;文凭如果代表着一种知识水平,那么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总有一天会过时。只有当文凭蕴涵了更为重要的价值,才会成为你们内心的骄傲,从而引领你们今后的人生追求。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张清杰

  毕业只不过是一个开端。你们毕业于亚洲名列前茅的一所大学,从此开始新的生活。你们手中的证书,表明自己拥有潜能,但是理想的前景,仍要靠你们自己去实现。毫不夸张地说,你们的未来,就在你们手中。

  让我在此打个比方。一本书,只不过是满纸字词的一个整体。只有当你身为读者付出时间,分析、探索、思考那些字词的含义,这本书才会活起来。你们的学位证书也是如此:它潜藏的能量可以令你们成为栋梁之才,但只有靠你们自己才能点起火花,激发出光亮。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郭位

  朕私下想,诸位书生必是极好的。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但是,请你们记住:法律只评价客观行为,而不关心主体形象。

  事实上,浙大绝对不是水校,在各大排行榜中,我们常年排第三。在江湖,人称小三。这种小三精神,也是浙大人特有的人生哲学:只做不说,明知没地位,坚信有机会。而且,在武书连的流行排行榜中,浙大已经排第一。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其实,第三还是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浙大从来没有二过。但是,即使有一天浙大二了,我们也会死心塌地地爱她,这就是母校。之江校区是猫的世界,光华法学院的院徽吉祥物应该是光华猫。但是,浙大校徽的标志是求是鹰,校长看到我们的院徽设计,会很生气地问:我的鸟呢?所以,我们心中,法学院的院徽应当是猫头鹰。法学院的毕业生因此应当有猫头鹰的气质:黑夜给了你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要用它寻找光明。当然,猫头鹰精神还有另外一种——能走猫步,能干鸟事。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 高艳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