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发现唐末五代大型建筑 面积或超镇海楼(图)

2012年07月31日 19:5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南汉瓷莲花座。

  北宋青釉瓷薰盖。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风中路S8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刘力勤 李启俊 摄

  7月29日下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一个重要考古发现:从今年2月底开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风中路转仓边路地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揭露面积350平方米,清理汉至民国时期水井近40眼,发现大型汉代木构水渠和唐末五代时期大面积垫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各类遗物,其中可修复文物超过400件。

  在长约12米、宽约10米、深约5米的探方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易西兵向记者介绍:“从地表到我们目前发掘到的水面大约有5米,这5米不同的土层包括从东汉、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近2000年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从这5米就可以看到广州近2000年的历史变迁!”

  据了解,该地块由广州珠江实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筑方主动联系市考古所,展开考古勘探,结果发现了重要文物线索。

  重要发现一:东汉水渠东风路东汉时是一片水域

  东汉木构水渠,是本次考古过程中令专家最为惊喜的发现。在整个工地内,考古专家发现的最早人类生活遗存为东汉时期,包括生活面、木构水渠和水井。水井口部距地表3.5米,圆形井坑,木构方形井圈,内长0.76米、宽0.72米,共4层木板,残深1.16米。井内出土方格纹陶罐、釉陶双耳罐等器物。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汉水渠遗迹宽约5米,有木质渠边,淤塞物中有大量陶器碎片。据易西兵介绍,从其地理方位判断,这条水渠应是从南往北流,可能是当时广州城的排水设施,时间不会晚于东汉。据它的宽度推测应该是一条明渠。木质渠边在广州的酸性土质中可以保留至今实属难能可贵:“我们考古有句行话‘干千年、湿千年,干干湿湿五十年’,这个木质结构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长期泡在地下水中的缘故,并且这个木板的材质应该也是相当好的。”

  记者还在探方的截面发现,东汉时期的地层镶嵌的螺壳特别密集,而越往地表螺壳越少。易西兵解释说,这表明东汉时期这一地区常年是水环境,而晋南朝以后这里就慢慢干涸了。据唐宋时期的文献佐证,与东风路交叉的仓边路一带有一条宽约七八十米的文溪,从白云山下面穿过小北路、仓边路,一直到文明路一带注入珠江。此外,附近的解放北路到东风西路一带也曾发现过明清时候的河堤。

  重要发现二:唐末五代建筑遗址大型高规格建筑面积超镇海楼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在考古现场的中西部发掘区,专家们发现了大面积的建筑垫土层,从已经揭露的部分推测,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以山岗土填埋,平均厚度60厘米。发掘区中区垫土层面上有两个长宽1米左右的方形磉墩,间隔约三米,另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柱坑。考古专家从垫土层面积和出土文物判断,这里应有古代大型高规格建筑,建筑年代应该在唐末五代,不晚于宋。但由于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严重,无法推测其具体建筑形制。

  根据估算,这个大型建筑基址距离当时的广州城墙只有百米,而该建筑面积巨大,大约是越秀山镇海楼一楼面积的3倍。工地南侧直线距离300米外是南越国宫署遗址。而其中还出土了一个黄釉龙纹盆,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大碗,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其不凡之处——盆底中央的纹饰竟然是龙纹!众所周知,龙纹在中国古代是皇家专用,考古专家据此推测该建筑的规格之高,可能与皇家有关。

  该区域还发现一个长方形灰坑,长6.4米、宽2.64—2.9米、深0.92米。出土有青瓷碗、罐,釉陶罐、盆,镭钵,黑瓷罐,黄釉器等器物近40件,大部分属北宋时期遗物。其中出土了一个宋代青釉瓷熏盖。据现场的考古队员介绍,当时发现它只是一百来块碎片,经过修复师近十天的精心修复,这尊文物终于重现了当年的美姿。它外形似伊斯兰建筑的圆顶,直径29厘米,高约30厘米左右,造型圆润,镂空设计细腻精美。

  “这只是香薰的一个盖子,从它的大小来看,主器物应该很大,我们推测有五六十公分高。相应的,摆放它的房间应该也不小。所以,可以想象这个建筑规模应该很大。”易西兵如是说。

  易西兵告诉记者,本次考古发掘表明,这一区域最迟到东汉时期已经有人类居住。唐代以后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并且有大型高规格建筑。明以后,成为广州城区范围,更成为了人类聚居区,反映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变迁。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戴珂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