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严歌苓不按诺奖标准写作 不理解中国作家诺奖情节

2012年08月02日 10:50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讯 记者顾珍妮报道 近日,严歌苓新作《补玉山居》出版上市。据出版方透露,这部2012年严歌苓最新长篇小说,是其首部透视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学作品,《补玉山居》堪称当代中国的“新龙门客栈”。

  昨日,严歌苓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及新作《补玉山居》,她透露:“补玉山居的原型在北京郊区的平谷,是朋友带我去的那里,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就是去游玩,主要还是有感于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所面对的种种压力,使他们有一种急于模糊掉现实的身份,希望能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解除真实身份带给自己的压力。 ”

  去年上映的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便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据悉其票房突破六亿元大关。不得不承认,严歌苓的作品具有十分强的故事性,而在《金陵十三钗》的势头之上,严歌苓也被打上了电影的标签,并称“作品富有画面感”。尽管参与了《金陵十三钗》的剧本改编,且严歌苓也对改编后的电影表示满意,但在近日接受采访时,她曾表示,除了我已经签约的作品,就算别人再求我,我也不写了。我觉得弄影视非常疲惫,让我没有时间写那些想写的小说,憋在那里很着急,激情过去了,可能这辈子就错过了。

  据出版方透露,《补玉山居》即将被改拍成电视剧,且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尽管曾坦言对影视改编颇为排斥,但对于此次改编,严歌苓说是因为自己的耳根比较软。

  《金陵十三钗》的热度未消,严歌苓2011年新作《陆犯焉识》出版上市,当时在接受访谈时,诸多媒体对书名的别致处理大做文章,而2012年新作《补玉山居》其书名仍旧延续了此前的别致,巧妙却不露声色。对于这一问题,严歌苓回应:“对于名字我一般没有想太多。至于这本书,主要是觉得山居女老板叫补玉是有以玉补天的意思。感觉她的身上有一种文化气息,与村里其他的女孩子不太一样,而且比较朴素,比较像个村姑。至于书名和作品是否成功,可能有一些联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吧。 ”

  出版方表示,《补玉山居》是严歌苓长篇小说中首部透视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学作品,但严歌苓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她坦言自己之前出版的《赴宴者》也是当代题材,是写一个宴会虫的故事。所以当代题材对于严歌苓来讲并不算得上是转型。“只是说每一本都有一个新的主题。从故事架构上有一些新的尝试,用一个老板娘串联起四组人物的故事。 ”严歌苓说。

  名家专访

  严歌苓:诺奖真能代表世界文学走向吗?

  新作《补玉山居》问世后,出版商打出“最具冲击‘茅盾文学奖’潜力的长篇小说”,而就在去年,诺奖即将颁布之际,又传出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获诺奖提名的谣言,尽管最终被澄清,但严歌苓的名字始终被各种奖项所关注。文学奖项在严歌苓看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对于这位可以用中英文双语写作的知名作家而言,诺奖距离她又有多远……

  语言体系让中国作家无缘诺奖

  辽沈晚报:您曾在采访中坦言,《补玉山居》是目前您一次全新的尝试,那么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有别样的感受?

  严歌苓:只是在题材上,这一次是写的当代题材,这主要也是由于我的创作规律来决定的。我当时住在山居里,就是对那里的老板娘印象很深,觉得她身上的个性和形象都很有文学价值。后来就觉得这个形象始终忘不了,萦绕脑海中,所以我又一次回去那个农家乐找到她,在她那住了一阵子,她还笑说:“您要写小说得一定把我名字写上”。我告诉她,小说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不能用真人的名字。

  辽沈晚报:想知道您此次的这种尝试是否与诺奖有关?

  严歌苓:呵呵,没有关系。给我任何奖我都很高兴,但是从来没有处心积虑的或者为了获奖而焦虑。

  辽沈晚报:网络曾传您的作品《第九个寡妇》获诺贝尔奖的消息,您对于诺奖怎么看?

  严歌苓:这是个谣传,当时我就发表了声明。

  我从未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进行写作。国内的作家或者说读者似乎有很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我对此不是很理解。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瑞典人评的一个文学奖,真能代表世界文学走向吗?我们为何要把评判我们的文学价值的标准交给瑞典的老院士们?其实他们评奖时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很多世界著名作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们的影响力不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影响力小。

  我认为,中国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门外徘徊,主要是语言体系问题。我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世界上有1/5的人口在用中文进行阅读,如今,读中文作品的圈子越来越大,我们应当建立起自己的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我,我不要。我不是萨特。如果能得奖,我当然也很高兴。但没得奖,我也不会失望。

  辽沈晚报:能否谈谈中英文创作对你而言分别意味着什么?

  严歌苓:一般情况下写当代题材,相对比较轻松一些的,我可能会用英文进行创作,而我更多的作品还是用中文创作。用中文写作,基本上在脑子里过一遍就落笔了,但用英文写,我常常要反复修改三四次,还吃不准哪一句是最好的。有时候逼自己做一些略感吃力的事,也未尝不是好事,它能焕发出精神和身体里的一种凝聚力,才能使生命力达到更高的强度。

  “网上那些东西我不需要”

  辽沈晚报:您觉得一个作家获取创作灵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严歌苓:生活和阅读都会带给我创作的灵感和冲动。每次回国都会看到和听到很多在我看来很新鲜的事情,有时就会成为我创作的种子和酵母,但是我的创作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最终能否创作出作品,还要看后期的大量工作和材料的积累。

  辽沈晚报:您的大部分作品被改编影视,您觉得作品受到影视青睐的原因是什么?您怎么看文学与影视的关系?

  严歌苓:我的作品受到影视的青睐,可能主要还是由于故事性和画面感吧。小说的创作完全是靠自己的艺术直觉和灵感,但电影是要与导演的意图进行磨合,这种创作和小说完全不一样。小说就是十分个人的,是非常自由的,尤其是创作,一个人在自由的想象力下和非自由的想象力下是截然不同的。

  辽沈晚报:在您诸多作品中您最满意的一部是?

  严歌苓:我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满意。如果说最少遗憾的书应该是《扶桑》、《人寰》、《第九个寡妇》、《白蛇》。

  辽沈晚报:您对于目前很盛行的“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现象怎么看?

  严歌苓:我压根都不上网,所以我不会关注网络文学。电脑对于我的使用意义只是邮箱,我宁可缺少这个与外界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因为网上的那些东西我不需要。 记者 顾珍妮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