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文物景点出现错别字不是小事

2012年08月31日 16:42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昨天,有媒体报道,长沙贾谊故居把汉文帝姓名“刘恒”写成了“刘桓”,工作人员称知道这个错字,但因为经费困难没有改正,并且强调,“文物景点有错别字,有时也无可避免,跟治学严谨无关”,“能指出错别字的,大多是文化涵养较高的人,不能指出来的游客,也不至于会误导他们,毕竟这不是教学单位”。这样的答复让人哭笑不得,一个错别字,果真与治学没有关系,并且不会误导游客吗?

  贾谊故居方面所说的实际困难似乎还可以理解,不过,“跟治学严谨无关”,显然就说不过去了。“治学”不仅仅是高校和学者的任务,作为专业性的文物单位,其实更应该把“治学”作为第一要务。就贾谊故居来说,因为历史上贾谊的命运与汉文帝刘恒紧密相联,谈贾谊就必然绕不开刘恒,搞错了汉文帝的名字,对故居的文化价值就构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一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与学校教材、学术论文等相比,文物单位的文化信息因为更原始,所以更具权威性与标志性,一点点错误,往往会带来一连串错误,如同“蝴蝶效应”。所以,不要小看一个字,其中的学问不但需要严谨,更需要严肃。

  贾谊故居方面还认为,这个错字不会误导游客,这就可能有点自欺欺人了。一个旅游景点,每天不知道要接待多少游客,这其中,很多人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而来,不知道多少人默默地记住了“刘桓”这个名字,以为得到了新知,甚至于还有一些人把自己以前的模糊记忆,“修订”成了这个名字。我们不能要求更不能假设游客都是“文化涵养较高的人”,更不要说,还有无数的中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远道而来。俗话说,“幼学如漆”,一个小小的错误,说不定就会伴随他们终身。贾谊故居方面强调,“故居每4-5年会整修一次,到时会考虑改过来”,想想这么长的时间,简直让人感觉可怕,要知道,每分每秒的时间流逝,都会让一个小小的错误,像滚雪球一样无限膨胀开来。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扣住一个错别字唠叨半天,而且“得理不让人”,实在是因为“兹事体大”,更因为这不是个别现象。走进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文物单位,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比比皆是,正是由于相关部门不把这类“小事”当回事,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和文化误导。比如说,我们屡屡可见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旅游所得,“纠正”老师或教材的正确表述,甚至于还有学者,根据“一手资料”把错误直接写进了自己的论文之中。一些文物部门宁可花巨资“打造”宏伟的亭台楼阁,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不愿意花小钱改正一个错别字,甚至于懒得一个举手之劳。中小学生遍地撒网当起了“啄木鸟”,媒体三番五次地上门“找麻烦”,热闹一阵之后,许多错别字还是顽固地留了下来,与此同时,一个个新的错别字还是会在这里那里冒出来。

  但愿文物单位端正自己的治学态度,要知道,纠正一个小小的错别字,实在是事关文化传承的一件大事。

  (贾梦雨)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