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舒婷调侃自己名字:别人以为我是卖书报的

2012年09月12日 14:03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王湛

  通讯员 俞艳芩

  昨天,莫言、苏童、阿来、舒婷和麦家,在钱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跟读者进行了一场见面会。

  这场见面会的主题,叫“文坛名家与新城人的对话”。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作为远道而来的嘉宾,当然,每个人免不得先赞美一番杭州的美、钱江新城的妙。

  “金珠银贝仿辉光,碧波千里映穿墙。西湖虽美旧时景,钱江处处新气象。”莫言更是为钱江新城赋诗一首。

  他们还在主持人的“胁迫”下,硬着头皮给读者推荐了“照亮心灵的一本书”。然后你就发现,其实,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可爱又窘迫的“软肋”。

  舒婷:我叫“书亭”,别人以为我卖书报

  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当时她25岁,一举成名。

  舒婷今年60岁,已经是当外婆的人。

  “您现在有什么新诗可以介绍给我们吗?”主持人发问。

  “作为一个文化写作人,我比较本分的是,我经常会跟我的老读者交流;我也感到非常幸福的是,几代读者都还记得我,给予我支持和关注。”舒婷聪明地转换了话题。

  于是,主持人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张A4纸,“我想请您给我们朗诵下《致橡树》,好吗?我怕您自己也记不住,所以我就打印出来了。”

  舒婷急忙摆手说:“我从来不朗诵诗歌,我的闽南普通话太难听了。以前麦家对我说,你把普通话学好了再写诗吧。”这句话逗得台下读者哄堂大笑。

  舒婷更是趁机讲了笑话:“昨天,看到了漂流书亭,这个名字跟我有点谐音。以前我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别人听说我叫‘书亭’,就以为我是卖书报的。他们就很高兴地说,你给我推荐几本畅销书吧。”

  麦家:在影视和小说之间,我很“受罪”

  主持人说,她要问麦家几个犀利的问题,“写小说跟写影视剧本,收入是不是有很大差异?写一集剧本,钱是多少?”

  麦家挠挠头,皱了下眉,这是他习惯的动作。“村上春树说的,大庭广众之下,谈论美容,谈论健康,谈论钱,都是没有教养的事情。”

  当然,这是开玩笑。他接下来说,“我现在写小说赚的钱,也不会比写电视剧少太多,我内心还是想写好小说,所以以后我可能剧本会不写了。”

  这是因为,麦家说看到自己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会看得浑身发抖。“包括《听风者》,我看了以后真是哑然无语。这种感觉其实挺难受的,你们觉得我在影视和小说之间好像是游刃有余,其实我是很‘受罪’的。”

  苏童:喜悦地去威尼斯打酱油

  主持人要让每一位作家推荐“照亮心灵的一本书”,于是,苏童回忆起了他的阅读生涯。

  “我的阅读记忆很紊乱,一边读《毛泽东思想》,一边读没有封面的竖排本的苏俄小说,后来才知道是托尔斯泰的《复活》。”苏童说到这里,自己先“扑哧”笑了出来,“我当时对《复活》里出现的‘吻’字很感兴趣,我不知道是念‘勿’啊,还是什么音,但意思我能猜出来,因为有个口字旁。”

  前阵子,有传法国某著名奢侈品牌向苏童抛出了绣球,因为觉得“苏童的小说很具有中国特色,所以想跟苏童老师合作,拍一部中法情缘片。”

  “中法合作?子虚乌有!”苏童踮了下脚尖,“我没有涉足影视圈,只是这样,脚尖踮了一下。这次去威尼斯电影节,是很喜悦地去打了一次酱油。”

  阿来:放羊和开拖拉机,我都不错

  主持人问阿来,是不是从小博览群书,所以才能写出史诗般的《尘埃落定》。

  阿来愣了愣,“很多作家都是从小看书,我到了十八岁,都不知道作家是什么,但是后来居然能在这个行当中混下去,我很感谢命运。”

  “过去我在家里放羊也放得很好的,后来在乡下,我开拖拉机也开得不错……最后,成了个作家,我觉得在我的处境里,是做了一个不大可能的事情。”阿来说完这番话,台下的读者会心一笑。

  莫言:对于“诺奖”,我没看法

  在来杭州之前,莫言就说:我不想接受公开采访。

  或许,是因为前阵子微博上“兴风作浪”的事儿太多,像他这样身高名重的文坛大佬,也难免被莫名卷入其中。于是,只能缄口不言明哲保身。

  最直接的,就是前几天,在线博彩公司开出诺贝尔文学奖赌盘,公布了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莫言名列榜首。

  昨天,“眼神无辜”的主持人,嗲嗲地问:“莫言老师是名列(赔率)第一的,您对此怎么看?在您的心目当中,您能不能得诺奖?”

  现场顿时寂静了。

  莫言垂下了眼帘。苏童和麦家,意味深长地对望了一样。

  “我,没、看、法。”莫言仍然低着头,一字一顿。

  “得不得无所谓,那对这个奖有什么看法?”主持人睁大了眼睛。

  “……没看法……”莫言抬起了头,对视着主持人,沉着淡定地再次强调了一遍,脸,却似乎微微有些涨红了。

  主持人终于打了个圆场:“其实,这应该是一种最好的回答了。”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