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的张若名与杨堃(图)

2012年09月12日 17:38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的张若名与杨堃(图)
图为张若名与杨堃晚年合影

  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的张若名与杨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历史的真实,和留法运动结束后张若名与杨堃的传奇人生,尤其是张若名卓越的贡献,悲惨的结局,都给历史和后人留下深刻的思考。

  张若名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五四”时期天津觉悟社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女性,中国第一位留法女博士,与杨堃结成中国第一对博士伉俪,中法文化交流的第一位使者。

  张若名1902年2月23日,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一个封建大家庭。l916年在天津小学毕业后,考入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为第十级学员。l919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张若名任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会主席,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评议部长。1919年6月27日上午,在祖国主权将被践踏、民族生灵即遭涂炭之际,“天津各界联合会”派张若名、刘清扬和另外8名男代表火速进京,直奔新华门,签署请愿书,抗议中国代表28日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在这次血与火的洗礼中,第一次展示了中国新女性在爱国运动中的伟大力量! 1919年8月27日晚,张若名又与周恩来等赴北平参加近代史上有名的“八月反马良运动”,不幸于28日被捕。慑于民怨声威,30日,徐世昌政府释放了全部被捕代表。

  1919年9月2日下午,在飞奔的返津列车上,代表们一致同意张若名与郭隆真提出的“女界爱国同志会加入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周恩来提出“要办一个刊物”的建议。9月16日,天津“觉悟社”宣告成立。为躲避刽子手的逮捕和暗杀,每位社员通过抓阄确定了代号,周恩来的代号是“5”,张若名的代号为“36”。《周恩来谈赴法勤工俭学》一文中写道:“到l920年,四个觉悟社创办人去了法国,觉悟社也告结束。”这四人即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刘清扬。

  l920年1月29日下午3时,为抗议“五卅惨案”日本人枪杀我爱国学生的暴行,数千名学生怒不可遏,到省公署门前抗议游行。被推选为学生代表的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于方舟当场被捕。人们义愤填膺,省公署前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一·二九”惨案。5时后,四人被警察押往营务处关押,一路上四人高呼“打倒卖国贼!誓死不屈!”在狱中,四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张若名在狱中第一天的日记里写道:“精神是很快乐的”(周恩来《警厅拘留记》)。被捕代表经过绝食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迫使反动当局在7月17日释放了全部关押代表。1997年,天津觉悟社纪念馆,以隆重的仪式接收了珍藏70余年的玻璃砖镜子。天津“鼎章”照相馆,免费为出狱代表拍摄了珍贵的合影。1920年11月7日,在觉悟社社员的帮助下,张若名逃出了封建家庭的禁闭,以“你们不要追我,不然我就跳海”的决心,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同乘“波尔多斯”号法国邮轮,1920年12月18日,由上海赴法国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学生先到马赛,夜赴里昂,辗转蒙彼利埃,迁徙布卢瓦,最后移居巴黎。张若名作为北京《晨报》的驻法特约通讯员,1921年向国内寄回10多篇通讯报道。1922年上半年,张若名与年长8岁的郭隆真一起加入了以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为首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其间,郭大姐不分昼夜地做工,供张若名学法文。(电视剧中,没有介绍郭隆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郭隆真把河北大明县的同乡杨堃介绍给张若名相识,早期革命先驱郭隆真于1931年在济南被韩复榘杀害。)张若名刻苦学习法文,法语水平很高,在与法国反动势力几次大的斗争中,都是由她担任翻译。她钻研法文版的马克思和列宁著作,以“一峰”的化名,撰写了中国妇女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和《帝国主义浅说》等文章,同时印成小册子散发。

  l924年周恩来回国,把这些油印小册子带回印刷出版,当年上海新文化书社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所收李达、萧楚女、周恩来、瞿秋白、张若名等人24篇文章,张若名署名“一峰”的《帝国主义浅说》就排在该书的第一篇。l925年3月出版的作者为“一峰、辟世(任弼时)合编”的《马克思主义浅说》,第一篇也是张若名的《帝国主义浅说》。这本书在11个月之内再版了至少9次,创造了中国出版界的奇迹。1924年3月,在天津创办《妇女日报》的邓颖超,刊登了张若名和郭隆真写给邓颖超关于如何办好《妇女日报》的信和张若名《现代的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的文章,这是中国女性较早对妇女解放运动做精辟论述的重要文献。

  1924年,张若名送周恩来回国、送郭隆真赴苏。张若名参加了法共里昂支部召开的列宁追悼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因而暴露了身份,受到法国秘密警察的跟踪盘查,这是新书记任卓宣(叶青)激进盲动所致,张若名与他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于是“提出申请,经组织批准,退出了‘少共’”。不想,为郭大姐的送行竟是永诀,退出组织竟成了叛党的罪状。(电视剧中有张若名在法国被拘捕,周恩来让公使陈箓营救,张若名的父亲亦写信给陈箓救女儿,这些均为艺术的虚构,与史实不符。据张若名生前回忆,自己在法国没有被捕过,更谈不上营救了。张若名是与父亲断绝关系赴法留学的,所以没有张父写信给陈箓救女,更不会有后面的张父托杨堃给张若名带衣物的情节。何况,此前张若名与杨堃不是同乡,素不相识。)

  1921年,杨堃以优异成绩作为中国第一批公费生赴法留学。(电视剧中,杨堃是1923年到法国留学,时间不符,亦系艺术虚构。)l923年经郭隆真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国民党(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来杨堃不顾邓小平“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劝阻和批评,退出了一切政治组织,走“以文救国的纯学术道路”而潜心攻读博士学位。

  1928年夏天,周恩来从莫斯科开完中共“六大”,取道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郊外的一个小咖啡馆与张若名秘密会面。周恩来告诉张若名他已与邓颖超结婚,张若名祝他们幸福,并保证:“永远不泄露共产党的秘密!”以后几十年的考验,张若名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同时也给历史留下了差点忘却的盲点。

  1931年1月4日,张若名与杨堃到达古都北平。张若名被聘为中法大学文学院教授,讲授法文、法国文学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937年日寇攻陷北平,中法大学被迫停办。陷于极度痛苦之中的张若名誓死不在日伪统治下任教,也未听“只要在北大教上几小时法语,就可领到一袋‘配给’的白面”的善意劝告,潜心进行法文和法国文学研究,组织法语沙龙,接待法国朋友,拟定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苦闷忧郁,挣扎奋争,整整8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蒋介石在中南海举行茶会,慰问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张若名作为爱国教授,被邀到会。谁能料到,这竟又成了她后来的一大罪证。那些不懂历史的人,不知道国共第二次合作,只知道被“蒋该死”接见的没有好人!中法大学恢复了,张若名又走上了讲坛,继续为培养人才,为中法文化呕心沥血。

  1948年4月,张若名与杨堃应聘为云南大学教授,住在配给的一栋美丽的二层小楼内。1953年,张若名在中文系文艺批评教研室任主任。张若名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研究,杨堃也创建了中国马克思民族学理论。

  1955年4月8日,又一个历史的盲点。周总理和陈毅赴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途经昆明,召见了张若名和杨堃,转达了邓颖超的问候。两个月后,北京的刘清扬来信,请张若名担任全国妇联法文秘书,参与外交部对法接待和翻译工作,杨堃可任北大教授。但夫妻二人为了教育事业,放弃了这次机会,这也就放弃了张若名自己最后生存的希望!

  1958年,反右后的极“左”思潮更加疯狂,张若名遭受残酷迫害。“五四”时期,她面对屠刀两次坐牢都没屈服,在法国与反动势力勇敢斗争毫不畏惧,但这次她却受不了了。1958年6月18日中午,张若名跳进了昆明近郊的一条并不汹涌也不很深的小河,时年56岁!

  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惊闻张若名逝世的噩耗,异常愤怒。1963年,在周恩来、邓颖超的亲自过问下,该大学党委向家属赔礼道歉;l980年10月27日,又是在邓颖超同志的亲自过问下,该大学党委终于为这个“一生为革命,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未发现任何出卖党组织的行为”的“叛徒”平反昭雪。

  后来,杨堃教授在胡耀邦同志的批示下,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半个世纪中,杨堃教授对1923年的“弃政从文”一直忏悔不已。老人多次跟我说:“我创建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1984年9月,杨堃老人,这位著名的民族学专家,终于在83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解放后梦寐以求的夙愿。1989年10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杨堃教授召开的“庆祝杨堃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大会”的贺信中,对杨堃教授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杨堃老人于公元1998年7月26日逝世,享年97岁。遵照老人生前遗嘱:“丧事从简,遗体献给国家”,实现了他“心系祖国,终生革命”的夙愿。

  (张奎文)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