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高密计划投6.7亿弘扬红高粱文化 莫言旧居将整修(5)

2012年10月18日 03:2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14日,莫言旧居。这是1979年他和妻子杜勤兰结婚的洞房。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喧嚣下的平静

  莫言曾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他喜欢高密的平静

  相对于政府的兴奋,莫言所在的平安庄的村民要平静得多。

  村民郭元礼是莫言小时候的好友,他靠在墙根,跟记者聊起和莫言下棋的往事。

  他说莫言聪明,能背《本草纲目》。

  很少有人看过莫言的书。他们只知道莫言写了自己的村庄。

  莫言曾经在红高粱里写了村民王文义,写他胆小,耳朵被流弹擦破,自己却嚷着脑袋没了。

  村民说,那是真实的。王文义已经去世了。村民一提起他就会想到这段往事。

  王文义的儿媳说,莫言得了奖,他们也跟着高兴。王文义曾经有段时间对这么写他有点见怪。莫言给他买了瓶酒,安慰他说只是用了他的名字。

  他就不再不高兴了。

  《蛙》的主人公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她也只是平静地坐在家里。她说,莫言写她部分是真的,部分是虚构。作家不容易,她的故事是骨头,莫言还要写肉,虚构是难免的。

  她为侄子高兴,却不愿意去打扰他,一个电话也没打。“自己家人不给自己家人添麻烦”。

  村里人都知道,莫言得的奖是最大的奖,“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奖了”。

  莫言的叔叔管贻喜说,管家在光绪年间曾经中过探花,莫言这个比状元还要厉害。

  然后,他们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莫言为人随和,有人甚至说,“他好用”。什么事情,只要求到他,他很难拒绝。

  莫言的家人也是如此。

  莫言的老父亲90岁了,耳朵有点背,听不懂别人的问题,慌张中总带着些惭愧。

  他们接待一批一批的记者,尽力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只要记者离开,他们一定会送到门口。如果开车,送出门的人一定会站在那里,不停地招手,直到车开走。

  ……

  莫言从50岁之后,回高密的时间越来越长。

  回到高密,莫言喜欢背着手赶大集。逛市场的时候看到粮食一定要摸两把。

  得了诺奖之后,他说自己压力很大,忧虑重重。

  他希望一切能尽早平息,可以尽快进入创作的状态。

  莫言曾经对邵春生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

  他喜欢高密的平静。

  □新京报首席记者 张寒

【编辑:卢岩】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