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吉林学者走遍中国搜集东北方言 留住普通话之"根"

2012年11月05日 0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吉林11月4日电 题:吉林学者走遍中国留住普通话之“根”

  中新社记者 苍雁 李彦国

  “再不加以整理和抢救,几十年后,将很难再听到这些地道的东北老话了,这可是普通话的‘根’啊。”5日,年逾六旬的唐聿文在吉林市的家中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

  大学毕业后,唐聿文先后从事语言类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现就职于吉林市人大。2006年至今,唐聿文一直都在精心做一件事,搜集、整理东北方言。用他的话说,就是想把普通话的‘根’留住。

  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中国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方话中最核心的就是东北方言,通过《中国俗语词典》、《新华词典》都可以考究到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母语。”唐聿文说。

  东北方言主要应用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约涵盖1亿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紧密,东北方言词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有些东北老话,现在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长期下去,那些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老方言就会渐渐消失。”

  目前在中国,尚没有一个组织、单位去做抢救东北方言的工作。据唐聿文讲,近十年他看到的专门记录东北方言的书籍不超过5本,如《东北方言词典》、《辽东方言》、《哈尔滨方言》等,而这些籍卷均是民间语言爱好者自发整理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东北方言词汇,唐聿文在6年时间里走遍中国,搜集有记录东北方言的文学作品,同时走访东北地区的丹东、同江、漠河等地年事较高的老人,听他们讲在文字资料里已经很难查阅到的地道方言。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方言,像我这个年龄的人都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唐聿文说。

  今年7月,唐聿文编著的《东北方言大词典》自费印刷出版,“叉纰”、“打早”、“布蹦”、“剜剜的”……8000余条原汁原味的东北老话尽收书中,且每条词汇旁都标注着拼音及释义。“有些词汇如今已很难听到,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它们的意思了。但这还只是东北方言的沧海一粟。”唐聿文表示,抢救一门方言、一种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依靠他自身的力量很有限,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唐聿文的行动和想法在吉林省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认为,东北方言不仅是中国普通话的基础母语,同时也是当地各个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

  施立学举例说,与东北方言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满语就记录了族人婚丧嫁娶、日常劳作的风俗习惯,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国内地懂满语、习满文的人已不足百人。

  “从满语濒危这个层面上讲,抓紧一切时间去抢救东北方言显得极为必要。”施立学说。(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