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1942年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诸多名人(4)

2012年11月20日 14:4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军在青山道沿途设岗搜查过路行人。

  水尽粮空渡海丰

  何香凝原本住在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们全家搬迁到了香港,日本刚刚占领香港,她便遭遇了一次险情。

  据她的女儿廖梦醒回忆,当时母亲住在蔡廷锴的房子里,一次日本人前来搜查,凶恶地盘问她是做什么的,母亲面不改色,用日语告诉他们“原来住在这里的家人走了,我是给他们看房子的。”日本人又问她为什么会说日语,母亲随口骗他们自己原来在日本开过茶叶店,日本兵没能搜出什么,于是就离开了。

  但此时的香港已经明显不是久留之地了。让柳亚子和何香凝从水路走,主要考虑到他们的年纪,走陆路翻山越岭,不适合两位老人家,坐船比较轻松,可以让他们不至于过于奔波。

  潘柱和何香凝一家取得了联系,找到一条机帆船,让一位姓谢的地方党员护送他们和柳亚子父女去海丰,再回大后方。廖梦醒回忆,当时的情况太紧急了,母亲不仅来不及带最得意的画稿,甚至父亲廖仲恺生前最喜爱的绢绘狮子画轴都被留在了香港。

  何柳两家上了船,按照机帆船正常的行进速度,两天后他们就能到达中转站长洲岛。

  但是几天后,杳无音讯。

  潘柱心急如焚,他决定亲自去长洲岛探明情况,但是此时的长洲岛,已经处在了日军的封锁下。他后来在《虎口救精英》一文中回忆,自己当时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他把一封信交给中共南方局的刘少文,告诉他,自己如果三天后回不来,就可能牺牲了,到时请他把装有营救名单的信交给黄施民。

  这封信没有派上用场,潘柱安全到达长洲岛,被告知何柳两家已经去往海丰了。

  这几天,发生了什么?

  完成护送廖承志三人的任务后,江水也被安排在海上交通线上协助护送文化人。当时日本人强迫所有离港的船舶拆除机器,何香凝等人所乘坐的机帆船也没能幸免。没了机器动力,他们的船借助风力行驶了几天后,海上的风逐渐变小,而船上的食物和淡水也见了底,不知道船老大用了什么方法,通知了江水的队伍,江水派来了一艘小艇,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

  这艘小艇带来了烧鸡、煮熟的鸡蛋、奶粉,装满了淡水。驾船的是位女游击队员,名叫阿娇,她把何香凝等人接到艇上,亲自护送他们前往海丰。

  这次的“走险”经历给何香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

  沿着游击队开辟的海上路线,几百位抗日民主人士、文化人逃离了香港。

  而从惠州走出的“大部队”,到达老隆后,便被早早候在那里的连贯用“义孚行”的名义,借助火车、汽车送去了韶关,人身安全从此无虞。但是还有一个人,却滞留在了老隆,他就是邹韬奋。

  “格杀令”下的“李尚清”

  4月下旬,连贯在老隆的助手郑展从地下交通员那里带回了两个人,其中一位“脸庞消瘦,戴着眼镜”,难民证上的名字为“李尚清”,登记的职业为“香港某商行的股东”,后来,他从连贯那里得知,这个人就是知名报人邹韬奋。

  第二天,连贯派郑展去联系到韶关的汽车,但是,要送走的却只有来时和邹韬奋同行的胡绳一个人。

  “当时,邹韬奋已经被通缉,甚至被下了格杀令,如果立刻按照其他文化人的路线离开,非常危险。”黎金良介绍。

  情报显示,此时的国民党顽固派知道邹韬奋逃出了香港,他们密令各地的特务机关严密侦查邹韬奋的行踪,并在沿途各个关卡散发了他的照片,不仅如此,韶关的特务头子夏某还下令,一经发现可就地解决。

  参与营救邹韬奋行动的陈启昌后来回忆,他们最后商定的对策为“停止行动,就地隐藏”。当时老隆附近的梅县江头村是陈启昌的老家,这个村子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曾经是一个苏维埃村,拥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他作为回国华侨陈卓民的儿子,成为地下党后回到家乡,用“商行经理”的伪装身份在当地的大小衙门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邹韬奋跟着他,作为“患脑病”前来“休养”的“香港商人李尚清”住在了江头村。

  但是国民党当局到处搜不到邹韬奋,推断他“还住在东江乡间”,专程派来了认识他的特务头子刘百闵来广东,刘百闵甚至还去了梅县。

  江头村已经不安全了,周恩来特别发出了指示——立即设法把邹韬奋安全送到上海,然后转往苏北抗日根据地,并派来了原来邹韬奋主办的生活书店的干部冯舒之参加护送行动。

  据郑展回忆,9月25日,他和冯舒之护送着邹韬奋离开了江头村,先乘小船沿梅江到了兴宁,再从那里改乘“侨兴行”(连贯开设的另外一家商行)运输货物的汽车前往韶关,每逢关卡检查,就由冯舒之拿着通行证出来应付,声称“老板有病,不便下车”,因为“侨兴行”过去常给各关卡的军警小恩小惠,所以,检查还算“通融”。

  一行人到达韶关后,为了躲避“尾巴”,在江边找了一条专供住宿的船凑合了一晚,第二天就登上了前往渌口的火车。火车上的宪兵要进行例行检查,郑展事先安排邹韬奋装作病重的样子在铺上躺下,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旁边摆着药瓶子,假称发了高烧,在宪兵走到他们这一节车厢的时候假意埋怨冯舒之:你怎么搞的,你们老板病得那么厉害,还让他出门……

  因为之前无意中听到了宪兵的梅县口音,他也就故意说起了方言来拉关系,所谓“同乡三分亲”,看到冯舒之手中“李尚清老板”的假证件,宪兵没有再多加检查。

  从渌口乘船前往长沙,几经辗转,邹韬奋终于安全达到了苏北解放区,这一天,是1942年11月22日,他是这场营救行动中的最后一名获救者。

  这场“文化名人大营救”,历时11个月,数个省市的地下组织和广东抗日游击队伍参与其中,共抢救800多名文化人。他们无一人被敌人截获,无一人死伤。

  被营救者的名单上包括:著名文学家茅盾、剧作家夏衍和袁水拍、文艺理论家胡风、报人范长江和邹韬奋、国学大师梁漱溟、漫画家丁聪、科学家高士其、电影导演蔡楚生和司徒慧敏、演员金山和王莹……可谓灿若繁星。

  “如果这场营救行动不成功,整个中国的文学史和艺术史都将被改写。”杨奇说。

  除此之外,国民党驻香港代表海军少将陈策、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夫人上官贤德和参议刘璟、南京市长马俊超的夫人和妹妹等国民党军政机关高官及其家属,也都是在中共地下党员、游击队员的协助下,逃离了香港。

  这场大营救行动,无愧于茅盾后来的褒扬——“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