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沙现存古民居成"鸡肋" 或破烂不堪或只剩废墟

2012年12月31日 09:48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南花屋场独特的双屋角。

在冬日寒风中静默的那些长沙古民居曾经为很多人遮风挡雨,然而,人们似乎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已是垂垂老矣、仿佛已成“鸡肋”的古民居。  

部分古民居要么破烂不堪,要么只剩下一片废墟

一提起古民居,很多人就会想到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这片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大院因一部同名电视连续剧而走红,至今仍是许多游人向往的地方。

而长沙现存的古民居中,位于浏阳市金刚镇丹桂村的桃树湾大屋和星星村的六栋堂以及位于浏阳市龙伏镇新开村的沈家大屋等古民居,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筑特色来比都不逊于乔家大院。岁月沧桑,只可惜这些古民居如今已经落败得就连风雨也经受不起。

1938年的“文夕大火”将长沙城区的旧民居几乎毁灭殆尽,现在,繁华的长沙城区很难看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不过,在长沙周边的乡村还“潜伏”着不少古民居。

2003年至2007年,长沙文物部门曾经徒步“丈量”了一遍长沙境内的古民居,当时,发现有古民居99处,面积共103425平方米。其中,古民居数量、总面积最多的是浏阳市,有80处,面积82379平方米;其次是望城县(今望城区),有5处,面积13561平方米;第三是宁乡县,有8处,面积5139平方米;第四是长沙县,有6处,面积2346平方米。

2007年底,“丈量”后的99处古民居都成为了“县保”或者“市保”文物单位,有的甚至还成了“省保”。 今年12月,当记者对这些古民居进行寻访时,却发现部分古民居要么破烂不堪,要么只剩下一片废墟。

“近10年来,我几乎天天盼有人来修复这栋老屋,现在,我已经老了,可这栋老屋比我还老得快!”今年80岁的覃菊香在沈家大屋住了61年,偌大的房屋里,如今只剩下她和一户即将搬出去的人家。

2008年12月,有关部门宣布面向全省征集沈家大屋清代建筑保护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拟于规划确定后择期启动修缮。然而,4年过后,覃菊香并没有盼来这个“启动修缮”的日子,倒是沈家大屋左侧厢房的墙时不时就会在“轰”的一声巨响后垮下。

前不久,有专家前去考察了沈家大屋并建议将这片大屋改造成一个集电影、电视剧拍摄和休闲旅游的场所。这样的考察和建议已经有了多次,却就是迟迟不见动静。

一个家族的“能人”与一座古民居的兴衰

近日,记者走访了长沙境内10多栋古民居,发现几乎每一栋古民居都曾经做过当地的学校或者村、乡的办公场所。至今,人为活动的痕迹仍留存在老屋。

六栋堂正堂两边的墙上,“学习园地”、“财务公开”等字眼赫然醒目。李家第八代后人李性华说,这是上世纪50年代搞农业合作社时留下的。

解放后,六栋堂分给李氏家族后人居住,“当时这座大院里住下了400多人,光小孩就有七八十个。一大群小孩子从这家跑到那家,好不热闹!”在李性华看来,那应该是六栋堂人气最为旺盛的时候。

后来,村里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建在这里,李氏家族的“能人”李性永担任社长。 1956年,李性永将星星农业合作社建成全县最大的高级农业社,并于1958年在六栋堂建立千人食堂,在院里支起大锅,拉下楼间门板当饭桌,附近15个村的村民都涌进六栋堂吃喝。当年,时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还曾到星星高级社视察并对李性永的“壮举”表示赞赏。

李性永被认为善于搞农业技术创新,由此也获得了全国劳模的称号,获得了国家领袖的接见。“当时,国家奖给李性永一头苏联牛,大家看到以后,种田的热情高涨。‘大跃进’时期,浮夸成风,李性永竟想出了水上育秧的主意。”

于是,绘有彩画的楼间板就是在那次水上育秧的实验中取下来的。“哪有这样的傻事?楼板搁在水里,在上面育秧。没了泥土,秧苗怎么成活啊!”李性华深叹了一口气,指着那些空空的窗子对记者说:“你看,透光的槅子窗、木柱之间的彩绘楼板,现在所剩无几。”

李氏家族的“大能人”还干过比“水上育秧”更大的事情。“在六栋堂左边,曾经有一栋叫三栋堂的大屋,是我们六栋堂先主的堂兄弟所建。三栋堂的规模也不小,也住了很多李氏家族的后人。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从省里开会回来的李性永突然宣布要将三栋堂拆除变为农田,他说此举是为了响应‘农业学大寨’!”

前后折腾了年把时间,李性永的愿望得以实现。冬日里,那片芳草萋萋的农田静静地躺在那里无人理会,几成荒地。“一片老宅基地,加上没有水源,种什么不长什么!”李性华说,当年,六栋堂因为住的人太多无法安置而幸免被拆,否则也将变成一片荒地。

风吹雨打,厢房倒的倒塌,拆的拆除,整个六栋堂也只剩下正堂这一主体建筑了。历经这些人为的折腾,六栋堂如其他很多古民居一样已一步步走向衰败,昔日辉煌的历史只是存在于李氏后人的记忆中。

不修会垮掉,村民自发修了却又有点不伦不类

今年4月,浏阳“摄友” 爱籣去六栋堂采风,发现当地村民正大兴土木,准备对六栋堂进行维修,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墙上旧迹全部没有了,为此,爱籣在网上直呼可惜。

“走进老屋,眼前景象让我大跌眼镜,虽然是倾盆大雨的天气,但老屋正在被当地的村民修复,墙上见证历史的文字和图案被泥工刮掉了,屋内堆放了很多木材和机器,村民们说好不容易凑齐了几十万准备翻新,我问他们怎么个新法?他们异口同声说修好刷白,我说如果像刷新房子那样刷白的话,维修倒起了破坏的作用,并告知他们有钱能砌漂亮的新房子,砌不了几百年的老房子……可没一个村民听我的!浏阳这样有文化底蕴、见证历史的老屋已经不多了,有谁能帮忙拯救?”当时,爱籣抢着拍摄了一些照片,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穿斗式框架结构的六栋堂内,花鸟兽纹的青砖,雕梁画栋的彩绘煞是诱人。

“这座古代民居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不能让它就这么毁了。”李性华说,今年初,李氏家族后人通过讨论,自发筹款修复六栋堂。

经过近8个月的修复,十分陈旧的六栋堂仿佛已恢复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从外到内七个单元楼,整个大屋进深超过70米。沿着房屋进深的方向,整齐地立着落地木柱,直径约20厘米。而各木柱之间用薄木板钉成的穿枋贯通,则形成一组组的木构架。李性华介绍,光这些落地木柱就有108根,直接承受着房屋的重量。“不出意外,经过这次修复,近20年内六栋堂主体建筑不需要再修复。”李性华是星星村的村主任,也是修复六栋堂的主持人。

不无遗憾的是,爱籣照片里那些诱人的图案再也找不到了。而今,六栋堂的墙面被刷成不伦不类、黄不拉几的颜色,乍一看,就好像一个刚刚整修过的寺庙,与那个青石大门柱极不相称。金刚镇的一位干部叹着气说,不修会垮掉,村民自发修了却又有点不伦不类……

或许人们已经对六栋堂不再有兴致,一个事实就是,2006年,六栋堂村与相邻的星星村合并,村民们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充满古朴色彩的六栋堂村,选择了并无特色的星星村!

古香古色的院落,生生地挤进了10来栋现代民居

与六栋堂相隔几里地的桃树湾大屋也未能逃脱人为折腾的灾难。在正屋的墙上,还保留有原农村小学最常见的宣传栏,一格一格画得分明,宣传栏的最中央写着“毛主席语录”几个大字。桃树湾大屋刘氏先主的后人刘光明介绍,以前,大屋里建有私塾,还有学生宿舍。只是,私塾的位置现在已被一栋两层新楼替代,留下半扇雕花门楣。

记者看到,桃树湾大屋古香古色的院落,生生地挤进了10来栋钢筋水泥、白墙红瓦的现代民居,个别民居的主墙甚至就砌在大屋的院墙上。

“去年,我还是这栋大屋的文物保护员,但一年忙下来,连3000元的工资都到不了位,我还当这个文物保护员有什么意思?”刘光明有些激动地说,“没人管的话,这里10年就要拆完。我们都想住新房子嘛,又没有别的地方,只好拆了再盖!”

记者寻访中发现,位于浏阳永和镇石江村的建于清代中晚期的李家大屋,除部分经维修保存下来,槽门及大部分房屋已毁;浏阳小河乡田心村的建于清末的范祠老屋部分已拆;浏阳大围山镇楚东村的始建于光绪23年的楚东山大屋,其大门两侧均盖了几栋现代民居……  

长沙现存的古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历经百年的风霜,不经现代手段修缮就不能再安居。继续住吧又住不下去,拆了重建吧又是文物保护单位,也不能拆。那些散落在乡野的古民居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懒得理会者有之,不愿舍弃者亦有之。而更多的人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爱护已是垂垂老矣的古民居,除了讲起老祖宗的故事时炫耀一番外,平时很难提及也很难去光顾。

记者手记

面对沈家大屋老人的追问

就在离开沈家大屋时,覃菊香老人追出来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搞钱来修这个屋?”她说,好多人曾经来看过,就是不见有人来修。

刚走进桃树湾大屋,那位在这里住了50多年的娭毑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看可以,看了后你要帮忙搞钱来维修……再不修,这些老房子都会垮了的。”这也难怪,这位娭毑实在是被经常传出的垮塌声吓怕了。据说,每逢有人来大屋,她就会说“请帮忙搞钱来维修。”

去其他几处古民居寻访,感觉那些古民居也和沈家大屋、桃树湾大屋的命运差不多,除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晒雨淋,听凭在风雨中孤独地飘摇,仿佛不曾有人来打扰。

但六栋堂的境况却有所不同,李氏家族的后人宁愿少吃一口也要保住老祖宗留下的大屋。故而,他们在家族里发动捐钱捐物,试图恢复昔日风光浏东一带的六栋堂。我不得不为李氏后人的壮举感到高兴!毕竟他们也不容易。可当走进差不多已快维修完毕的六栋堂里,我就有些莫名的伤感了,眼前的状况与我寻访所得的六栋堂过去的风采相去甚远。直说了吧,现在的维修使六栋堂变得不伦不类!

我真的感觉古民居很麻烦,就像一块“鸡肋”。日久天长,阴暗潮湿的老屋的确不适合人住居,成为“空心房”也是必然。无人住居和打理,那些古民居会垮塌;像六栋堂那样,有人看管和维修,却又将一栋古香古色的房屋折腾得几乎不成样子……对待那些古民居,到底如何是好?

如今,散落在长沙乡野的古民居大多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一砖一瓦都被保护了起来。应该说,这是好事。但仅仅只是将之“保护”的牌子挂起来就不会垮塌吗?答案可想而知。

显然,对待古民居的保护还需要将思路拓宽。是否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听取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统一筹划,牵头进行有步骤的修缮?所需资金是否可采取上面拨一点、乡镇筹一点、古民居族人出一点多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

我感觉自己难于面对沈家大屋老人的追问,更怕直视她那渴求的眼神……

大夫堂的围墙

是长沙最古老的建筑?

是次长沙古民居的寻访中,有人说宁乡县花明楼镇大夫堂村染坊组大夫堂的围墙是长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根据历史记载,楚怀王时期处处谋害屈原的大夫靳尚是因为受封于靳江而获其名,传说地处靳江之畔的花明楼镇大夫堂曾是楚怀王赐给靳尚的养老宅第。现在,这个占地面积近140亩的大院内古木森森,仅挂牌保护的香樟就有100多棵。大院三边都被农田包围着,其东边是一顷碧波。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说,大院四周以前都被水包围着。

在这个大院的东、北和西三边还有围墙。其中,东边临水而建的围墙保存完好,近3米高,绵延二三百米。因花明楼镇欲将大夫堂“靳尚府”打造成楚文化遗址庄园,故现残存的围墙被人认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这一认定如果成立,那大夫堂的围墙无疑将是长沙最古老的建筑。

记者仔细察看了围墙的横截面,发现围墙所用建筑材料为石灰、黏土和细砂或者小石子,中间的竹片显然是为了筑墙方便和故意给围墙透气而留下的。

在长沙,用石灰、黏土和细砂或者小石子相混夯实而成的建筑,其材料亦被称为三合土。这种建筑材料至今还在沿用,据《天工开物》记载,石灰在明代被发现并相继用于建筑。故而,使用三合土建造的大夫堂的围墙至少不是明代以前的建筑,要比长沙市区的宋代城墙、浏阳市沿溪镇的宋代古桥和浏阳市淳口镇的宋代门楼晚了很多年。

记者有幸多次去过位于湖北省荆州市郊的楚国故都郢城遗址,发现那些残存的城墙是靠纯黏土夯实而成。一国之都的城墙尚且如此,其大夫宅院的围墙可想而知。

解放后,大夫堂曾经多次作为当地乡、村政府和学校的办公场所使用。现在残存的围墙是否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筑?只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一次碳化测试就可知晓了。

撰文/记者 范亚湘 通讯员 杨亚峰 图/肖文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