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贾平凹谈"带灯":没那么多灵动和华丽却厚而简约

2013年01月11日 14:06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贾平凹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为《带灯》揭幕

左图:贾平凹在《带灯》发布会现场

  在电脑时代,网络写手洋洋万字不算困难,而对传统作家来说,特别是坚持用手写作的作家来说,两年出一本书堪称高产。2011年1月8日,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新书《古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并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时隔两年,还是在北京,还是在1月,贾平凹的又一部新书《带灯》依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并在此举行了首发式。贾平凹说,这是他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中最贴近现实的一部,投射的是整个基层,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把基层中貌似很多无解的作品呈现出来,为人类进步提供中国式经验。

  真实真诚表达对社会感悟

  《带灯》距离《古炉》的首发整整两年,不过与《古炉》关注“文革”相比,《带灯》关注了另一个敏感问题——上访。书中,他描写了一个名叫“带灯”的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她的日常工作只有两条——维稳和处理“上访”。带灯是乡村里的小资女性,她有梦想,也很能干,但面对着基层矛盾的集中,在竭尽所能化解矛盾。贾平凹说:“读完这本书,你可能有很多种理解,也许会认为作家在批判现实,也可能会觉得作家在歌颂带灯这样一个女性,其实我倒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用带灯在镇子的日常工作,投射整个基层社会。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很多人性的东西都集中暴露了,而作家的责任就是真诚、真实地表达对社会的感悟,把似乎无解的问题呈现出来,引发关注和警觉,为人类进步提供中国经验。”

  他坦言,在完成《古炉》之后,他有很长一段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集中跑了很多地方,陕南、陕北、关中、西府、东府还有甘肃等地,但去的都是最基层的地方,遇到了很多事情,也常感忧心忡忡。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带灯的原型,发现她是山乡中很能干的女性,但也很小资,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只能靠自己的精神生活来填充自己,他忽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的小说都是有原型人物的,这和作家的创作习惯有关,因为要是没有原型人物,有可能就写跑了。而有原型人物,那就扎了个桩子在那。”

  迄今最贴近现实的一部

  有人评价,《带灯》是贾平凹所有小说作品中最贴近现实的一部,因为之前他的很多作品虽然都是现实题材,但经过了作家的魔幻、变性和夸张,比如《古炉》中的狗尿苔就有几分神叨,而《带灯》中则完全没有这些元素,非常近距离写实,高度观测中国乡镇基层生活,很有现实感。贾平凹说对他而言,在选取创作素材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要真实,另一个是要以中国民情为特点:“到了这个年纪,心性变了,却更喜欢西汉时期的文章风格,所以就没有那么多的灵动和华丽,却厚而简约,下笔肯定。”

  而与以往的作品多使用男性视角相比,《带灯》中,贾平凹完全以女性视角来写作,众多男性人物都是为带灯而设置,这对他而言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贾平凹说:“现代社会依然是个男性社会,就连开会念及女干部的姓名时都要备注个‘女’字,所以偶尔还是觉得对女性不公。之所以会用女性视角,一方面是因为我接触的带灯的生活原型就是女性,另外一方面,男人评价男人不准,女人评价女人也不准,而男人评价女人,也许会有更特别的角度。就如同戏曲。行当中的男旦,表现起女人的眼神也许会更传神一些。”书中,带灯以悲剧收尾,燃烧自己,祭奠理想,贾平凹说:“她用萤火之光照亮基层,但无奈的是,她始终都是萤火之光,微不足道,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首发式开始前,贾平凹身边就围满了北京的记者索要签名,而贾平凹也是来者不拒。也许是因为《古炉》的电子版权曾产生过争议,引发一场风波,所以这次他格外注意电子版权内容。首发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代表贾平凹与腾讯网签约,将《带灯》电子版权授予腾讯阅读运营,而昨晚11点,电子书已经正式上线。

  贾平凹:

  “东征陕军”大多还在耕耘

  记者:出新书了,您有怎样的感触?

  贾平凹:高建群是我的老朋友,我也是昨天下午才知道他的新作也在北京同时搞发布会,这的确是巧合。我们是同时期的作家,也几乎同时走上文坛,这一拨作家都在写作,每隔两三年都会推出作品,而且在同一时间。这是一种偶然,不过也很正常,有时我们连思考关注的问题几乎都是一致的。这在人类历史上也很正常,比如同一时期东方人和西方人虽然素未谋面,却能制造出来同样或类似的弧形瓶。刘震云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也是上访题材,我买了但还没看,不过我相信凭借震云的功力,也是一部好作品。这也是偶然,我俩思考到一起了。

  记者:写作这么多年,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贾平凹:“陕军东征”时,我们都是中青年作家,但现在年龄都大了,都向老年迈进了,每个人的年龄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手法也发生了变化,至于是不是又一次东征,我当然希望能产生聚集效应。

  记者:回望二十年前“陕军东征”,您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贾平凹: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咱们说得比较多,媒体也是这样报道的,但也许外地人还不爱提“陕军东征”。不过当时都是中青年实力作家,目前大多数也都还在文坛耕耘着,笔耕不辍,这让人欣慰。只是京夫去世了,让我很伤感,时间不等人,留给我们的时间也许并不多了。

  记者:请你评说一下陕西文学的现状和未来?

  贾平凹: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我也不好妄下定义,因为文学本来就有很多不可预知性,假设今年没有大部头作品,也许明年就会有部大作品横空出世,谁也不能预料。不过从目前来看,陕西还有很多优秀的中青年作家,也很勤奋,也许经过历练,他们能超越我们,我希望也期待。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